「人才出口還是人才出走」讀後感

 

人才出口還是人才出走?

maxx -- 1999.3.16發表於「球魂」

陳金鋒今天「又」出現在電視上了,在三國四強邀請賽的開幕典禮上,跟以往不同的是,現在他已經是以「道奇隊選手」的身份出現在台北,而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中華隊當家第四棒」了!對照到背景裡的中華隊選手,這時刻他們心裡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陳金鋒加入MLB,在球迷的眼中是史上第一個進軍美國的臺灣「野手」,是球迷眼中的英雄、先鋒,就跟十多年前「二郭一莊」進軍日本一樣。郭源治、郭泰源乃至於莊勝雄的成功,帶動了我們棒運更蓬勃的發展,但相對的,「日本職棒」也同時成為所有選手心中的聖地、想一窺究竟的最高殿堂。所以在那個時期有許多優秀的選手相繼到日本發展,不管是到職業隊或者是業餘隊也好,諸如林仲秋、陳義信、吳思賢等皆可以稱為那個時期到日本發展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從日本帶回來的東西對我們的棒球有沒有幫助,我在這裡不討論,但對棒球運動的衝擊絕對是利多於弊吧!

不過,那是在職棒成立以前!

中華職棒成立後許多「旅日球員」(那陳金鋒是不是就叫「旅美球員」、感覺起來怪怪的!)紛紛回國投效各個職業球隊,著實為我們的職棒帶來了好一陣子的風光。也讓許多的新生代球員把投身國內職棒當做自己的夢想與打球的動力,雖然也有部份原因是因為CPBLNPB簽訂互不挖角協定,所以球員不能至日本打球,但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球員當時還是把投身國內職棒當做自己的終身職志吧!

曾幾何時,國內的棒球圈內紛爭不斷,先有職棒的賭博放水事件,後有兩聯盟間的大小紛擾,再加上連業餘棒協內部都鬥爭連連,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陳金鋒出走了!一個被所有人認為有能力像麥奎爾及索沙一樣召回所有球迷的「救世主」到美國發展了!他是想一探最高殿堂的美國職棒,還是只是想逃離這個紛紛擾擾的環境?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陳金鋒與道奇簽約後,許多年輕球員也有意願跟隨他的腳步到美國發展,諸如曹錦輝、蔡仲南等,全都是國內一等一的新生代好手。這到底是幸抑或不幸?

如果有一天,陳金鋒的全壘打球我們只能看卻不能接,蔡仲南的指叉球我們只能欣賞卻沒有機會親眼見識,曹錦輝的快速球我們只看得到轉撥而不能親耳聽見球入手套時的「蓬!蓬!」聲。這到底是幸或者不幸?

多明尼加的鄉親父老一定很希望Sammy Sosa能在他們面前擊出一支又一支的全壘打,而不是只能在球季結束後才能親眼目睹他「穿西裝打領帶」的樣子。我也很希望,陳金峰的全壘打、曹錦輝的快速球,或蔡仲南的指叉球,能馳騁在每個晚上,在每個球場----在臺灣。

marines:

maxx所言,讓我回憶起從前。過去我一直羨慕南韓職棒的發展,因為南韓職棒草創之初,許許多多在日職打球的韓裔球員紛紛立刻回國效力;而台灣的旅日球員則大多處於觀望的地步。林仲秋應該算是最早回國的「旅日球員」吧!但他也是在職棒元年季中才回國的,多數旅日球員更是在職棒較為穩固後才回國的,旅日的職棒選手更是已經「不行了」才會想到回國,壓根兒沒有「把最好一面獻給鄉親父老」的想法。基本上這可能牽涉到民族性,同時,球員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道路,即便只是為了錢都算是合情合理,但台灣職棒的發展也因此受到限制。當時,多麼希望郭泰源、郭源治、莊勝雄、陳大豐能回國效力,台灣的職棒不但水準會暴增,對國民的影響力也會更加深遠,一旦棒球成為文化,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份,台灣的棒球將能永續經營。

然而,主導台灣棒球政策的人士全數著眼於經濟或政治利益,媒體囿於利益無法仗義執言,部分球員更因為利益而背叛球迷,廣大球迷的需要不斷遭到漠視,棒球環境終於亂象叢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混亂居然仍無法改變聯盟、球團、媒體與部分球員的想法。因此,我現在只能含著眼淚拜託台灣優秀的棒球好手出國取經,期待他們學成歸國能改變台灣某些人的想法。郭源治與郭泰源長期沈浸於日本職棒的制度、訓練與觀念之下,原本是台灣無價的資產,沒想到卻無法為台灣職棒做更大的貢獻,一個不斷表示「有志難伸」,一個更淪為「吉祥物」...

會寫這麼多,是因為maxx的文章讓我很感動,也讓我回想到這段時間的改變。全世界的球迷都沒有台灣的棒球迷偉大,因為台灣棒球迷除了對棒球的熱情外,還必須要有憂國憂民的情操...

 


向大當家吐嘈

首頁

留言版

給二當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