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的左撇子

阿普 -- 2000.2.11發表於「球魂」
夏日男孩

一群純真的小心靈

一百五十多個八九歲的小朋友,男女各半,在一個室內籃球場裡席地而坐,他們的臉上露出了一股對周圍環境感到新奇的表情,眼睛睜得大大的向前望。台上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穿著雪白的道奇球衣,戴著一頂蔚藍的球帽,臉上也同樣的流出一股對周圍環境感到新奇的表情,正一顆接一顆的把棒球拋上空中,讓到台上的小朋友伸手輕輕接住。道奇教父、名人堂教練拉索達(Tommy Lasorda)滿臉微笑的站在一旁,正在跟眾多小朋友解釋接高飛球的基本技巧。這個穿著道奇球衣的十八歲年輕小伙子,就是來自台灣的道奇新秀郭泓志。

這天是一月十八日,天氣不壞,早上的那一點雲,中午不到就散了。洛杉磯冬天裡的小太陽,照在臉上暖洋洋的。時間大約是早上十點半,地點是蒙特利公園市一個角落裡的少年俱樂部(Boys and Girls Club)。一般學校三點左右放學,離家長到家還有好一段時間,這是一個讓小朋友放學後能夠安全的遊戲玩耍,或寫功課的去處。少年俱樂部旁邊一所伊尼茲(Ynez)小學全校的三四年級學生都在這裡。他們步行於此,來看Tommy與郭泓志兩人耍寶,出席一個社區公益活動,兩人一老一少,在台上示範與教導一些棒球基本動作。兩人教教小朋友們如何揮棒打擊,如何去接高飛球,以及如何去接滾地球。

接下來,就是小朋友們今天最重要的節目:聽Tommy說話。沒有人比Tommy更愛說故事了,七十三歲的他,精神奕奕,中氣也很足,開口說話時,整個屋子都是他的聲音。在場所有的大人小孩,都專心聆聽Tommy用那稍微沙啞的聲音說故事。既然聽眾是小朋友,Tommy教誨小朋友的內容就不外乎是要好好聽父母老師的話,遇到挫折不要氣餒,以及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努力追求自己夢想」是他今天這席話的重點。

Tommy夫子自述,以自己當例子,說他小時候在東岸賓州費城外Norristown成長的歲月裡,一直夢想著一日在大聯盟投球。Tommy的天資不佳,身材矮小,沒有投球的先天條件,在高中校隊投手裡排第三,平時都坐在板凳上,一直沒有上場投球的機會。但他毫不氣餒,在不斷的努力、以及經過無數的困難後,終於一日登上了大聯盟的投手坵,成為一名成功的投手。一日他回到費城對抗費城人隊(Phillies),他以大聯盟投手的身份衣錦還鄉。在球場裡遇見了他高中隊友,他很榮耀地向他們展示胸前布魯克林(Brooklyn)的字樣,Tommy說那是他生命裡一個很特別的時刻。

在場所有的小朋友都仔細聆聽著他的故事。而當Tommy要小朋友也談談他們的夢想時,一個小朋友說要作科學家,一個要作銀行家,另外一個小朋友則是也想當大聯盟球員。

道奇隨後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簽名會,郭泓志與Tommy有耐心地簽了一百五十多個「郭泓志」與「Tom Lasorda」給在場所有的小朋友們(學校老師與中文媒體記者們也都有份)。雖然兩人都是左撇子,不過郭泓志簽名用的是右手,他一邊簽名給小朋友,一邊輕輕點頭示意,多半還不習慣這種場合,深怕表錯情似的。小朋友們拿到「郭泓志」與Tommy的簽名卡,自然都是興高采烈的。不過無論是郭泓志的中文簽名,或是Tommy的英文簽名,他們多半認不出紙上寫的是什麼;小朋友似乎一點也不在意。

當地媒體的報導

一位道奇工作人員過來,客氣地問我是否代表媒體,他正在寫下在場採訪的所有媒體,他筆記簿上記了本地最大中文報紙、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另外還有《星島日報》、《中央社》、《台灣日報》等六七個中文媒體記者都在此採訪。中文報紙的英文名稱與中文名稱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像《世界日報》是Chinese Daily News(中文日報),而《台灣日報》則是Chinese L. A. Daily News(中文洛杉磯日報)。簽名會結束之後,一群中文媒體的男女記者,爭先恐後的團團圍住郭泓志問東問西的。我並沒有過去,看他說了些什麼,這是隔天買幾份報紙就能知道的事情。

Tommy這時正在接受本地主流媒體的採訪,他對第七台一個日裔的體育記者說:「這孩子在幾年後會很有看頭的」。("The kid's gonna be something in a couple of years.")當天下午與晚間地方性的電視新聞裡都有道奇新秀郭泓志,與這次公益活動的介紹。

隔天我買了三份中文報紙--《世界日報》、《台灣日報》,以及《星島日報》,看看那些記者採訪到了什麼。

《世界日報》在「娛樂生活」版有兩篇報導。一篇介紹郭泓志,小標題是「訓練和生活漸入佳境、想念大學、道奇隊表支持」,另一篇就是談Tommy跟小朋友們的講話,小標題是「不管你想當什麼樣的人,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台灣日報》在「華人焦點」版裡也一樣的寫了兩篇報導,郭泓志那篇的小標題是「道奇新秀左投談訓練生活,自覺進步很多」。據《台灣日報》記者李麗萍的觀察;「目前還十八歲」的郭泓志「看起來孩子氣還很重,是個很靦腆的東方男孩」。

關於訓練,《台灣日報》的報導裡寫著:「郭泓志表示:『美國比較專業,像在訓練前,都會很仔細的記錄球員的身體狀況,知道球員的身體情況,再針對球員的情況做重點的練習,球員就比較不容易受傷。』同時郭泓志也表示,在短短幾個月練習中,他覺得很有進步,尤其在投變化球的技巧,進步很多」。《台灣日報》的報導也寫郭泓志對新環境適應的還不錯,他表示他「時常和家人通電話,思鄉的情緒也不是很濃,但是希望父母能安心,好好注意身體,他在這裡一切都很好」。

三份報紙裡,港資的《星島日報》報導內容反而要比台資報紙來的豐富些。在《星島日報》「南加新聞」版的報導裡楊筑儀記者寫著:「來美不到本年的郭泓志操著生澀的英文與現場的小朋友問好」,而當他得知一些小朋友也聽得懂國語時,「郭泓志也以國語和大家打招呼」。據《星島日報》記者楊筑儀的觀察:「靦腆羞澀」的郭泓志「一方面參與在南加大的冬訓,一方面開始語言學校的課程,每星期三次的練球對他來說不成問題,眼前最需要克服的還是語言上的隔閡」。

《星島日報》的報導繼續寫著:「來自台南的郭泓志表示,在美的訓練比較專業,而且比較站在保護球員的立場,雖然逐漸嚐試投變化球,在教練認為年紀尚輕的他還是應以直球為主,當問及如何雀屏中選時,郭泓志謙虛的說,大概是表現的還可以」。

當時我沒有特別去找他談話,只是最後握握手打了個招呼,他客氣的點了點頭回應。匆匆一面,感覺上只是個孩子。

我替拉索達圓謊

蒙特利公園市雖然華人商業活動稠密,不過這一帶來自台灣的華人大部份都住在蒙特利公園市以東、幾個學區較好的城市裡;像亞凱迪亞(Arcadia),聖瑪利諾(San Marino),或帕沙迪那(Pasadena)等。在大洛杉磯市周圍,羅蘭崗(Roland Heights),南灣(South Bay),以及橙郡(Orange County)一帶也有不少華人。在一個「在美華人歷史展」裡曾看過洛杉磯郡(Los Angeles County)的華人人口有三十幾萬;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有多可靠(另外,橙郡也不在洛杉磯郡的範圍裡)。

當小孩子排隊跟Tommy與郭泓志討簽名時,我正跟小學的校長與老師閒談,大多就是談這些小朋友。校長是個非裔女士,她面帶微笑,說話很和氣。她說這些小朋友的學力測驗考得不壞,表現在加州的全州平均以上,看得出她深深引以為榮。她表示學生裡有四分之三是亞裔,其餘大多都是西裔。至於小朋友的背景,一位沈姓女老師表示該校一半以上的學生享用州政府補助的午餐;由此可見,不少學生來自於中低收入家庭。小朋友在物質享受上不如人,或考試成績不佳時,偶爾會有挫折感。老師們表示,當小朋友看到像Tommy這樣的名人、肯花時間來跟他們說說話時,這對小朋友們的自信心不無幫助。另外,亞裔的小朋友對也是黃面孔的郭泓志,應該會有份親切感。

這時,一個老師帶了一個小女孩到我面前,要我回答一個問題。小女孩的問題是Tommy所說的是否是真的。

我彎下腰,面對著她的小臉,笑著說:「當然是真的囉!」我用了一句慣語:「要是不是真的,他怎麼會這麼說(He wouldn't have said itif it wasn't true.)」。老師要找一個「公正的第三者」替Tommy背書,而我正好在場。我一臉正經的答了老師和小女孩都想要聽到的,心裡卻苦笑著。這時我的腦海裡流過了好多好多Tommy唬爛的故事。

沒錯,Tommy是出了名的唬爛,不過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不需要知道這個。

已故《洛杉磯時報》運動專欄作家莫瑞(Jim Murray19887月曾寫過一些Tommy的故事:「一次Tommy手下一個小聯盟球員不肯從外野手轉到捕手位置,Tommy告訴他:『你難道不知道史上最好的捕手Gabby Hartnett,一開始是個外野手嗎?』」。其實Hartnett一開始就是練捕手,不過一個十八九歲的小聯盟球員是不會知道的。當他的球隊連續輸十場之後,Tommy鼓勵他的球員們:「你知道史上最強的1927年洋基隊,一次連續輸了十一場嗎?」其實1927年的洋基隊,根本連「連續輸十一局」都沒有過,不過球員也不會去查這個。

Tommy常用「善意的謊言」來激勵人心。而這回我也對小女孩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替Tommy圓謊。Tommy的故事裡,對事實的採用向來隨心所欲。為了使故事更加的好聽些,他常常會自己加油添醋一番;故事裡細節很多,像人名地點等等,不過許多都是他自己編出來的。這也不是因為他年紀大了,他一直就是這個樣子。據莫瑞(Murray)的說法:「拉索達的話,娛樂性多於真實性」。

舉個例子好了,拉索達曾對郭泓志說:「我會教你投一個天下沒有人能夠打到的曲球」。然後他轉頭對陳金鋒說:「不過我會教你如何去打那個曲球」。你想他真有投「蓋世無敵」曲球的秘訣嗎?Tommy的話,向來就是這個味道,作參考就好,可別照單全收,拿來作新聞。

但是隔日「中央社」的報導裡就有「拉索達今天公開讚揚來自台灣的小聯盟球員」。

Tommy的故事

Tommy Lasorda多年大聯盟教練生涯裡以激勵球員聞名。為了激勵這一群小朋友,Tommy說他排除萬難,最後終於圓了他的大聯盟夢,成了一名成功的投手。他沒有說他在大聯盟只沉浮了一兩年,而生涯成績是個淒慘的零勝四敗。畢竟這個年歲的小朋友,能夠體會的有限,Tommy有必要稍微美化他本人的故事。Tommy這天對小朋友要表達的東西很簡單:就是無論你的先天條件有多麼不足,只要你努力,有一日你會成功的。

其實Tommy追逐大聯盟的過程比他跟小朋友說的更感人。小朋友們大概要長大一點才能夠體會到追求夢想的本身就是可貴的,結果如何,反而次要。

遠在半個世紀前,Tommy也是個在異鄉奮鬥的年輕左投手。他追求大聯盟追求了15年。球員生涯的最後八九年在道奇最頂尖小聯盟球隊、加拿大法語區的蒙特婁皇家隊(Royals)度過。蒙特婁無論多好,小聯盟畢竟還是小聯盟。他就差那麼最後一步,而一直無法昇上道奇母隊。在19541955年裡,他曾短暫的昇上布魯克林跑跑龍套,表現並不理想,我們從他高於6.50的生涯自責分率就看得出來。當Tommy第二次上大聯盟時,連板凳都還沒坐暖,他就被打者手裡的木棒轟回異鄉北國的蒙特婁。

因為年紀的關係,在球隊上他是個老大哥。當Tommy回到蒙特婁,他跟隊友說的第一句就是「別擔心,國際聯盟的Warren Spahn又回來了("Don't worry, fellas, the Warren Spahn of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has just returned.")」。Warren Spahn是一個當年最著名的左投手,而國際聯盟到今天還是個三A小聯盟。Tommy至今還是保有國際聯盟生涯最多勝投的紀錄(125勝)。不過那年Tommy已經二十八歲了,他回蒙特婁之後,又連輸了七場。一日他與幾個隊友在美國與加拿大交界上的水牛城逛街,一隻鴿子正好下了一灘糞便在Tommy的頭上,正好下一場Tommy就贏了,停了連續七場的敗投。球員是很迷信的,從此以後,據說他上街時常常抬頭找鴿子。

Tommy在他32歲那年終於放棄了他的投手夢。

當年在蒙特婁還有不到二十歲的Don Drysdale,以上Tommy在小聯盟的故事就是來自他的自傳。名列名人堂的Drysdale以擅投貼身內角速球恐嚇打者著名,對他投球哲學有影響深刻的,除了「刮鬍者」Sal "The Barber" Maglie以外,就是他在蒙特婁結識的 TommyTommy也愛投貼身內角球,Drysdale 說:「我觀察Lasorda投球,若有必要的話,他連他母親都敢砸(I observed Lasorda, who would knock his mother off the plate if he had to.)」。

這天Tommy也跟小朋友說他小時候曾跟一位球員要簽名,那位球員不理他,Tommy長大一日正好在球場上踫到了這位球員,Tommy二話不說,當場狠狠的用兩個貼身內角速球跟他打招呼問好。盡量照顧球迷也是Tommy的處世哲學之一,他要求球員對球迷的簽名盡量有求必應,而在擊出全壘打後球迷歡呼時,也必須出休息區向球迷脫帽示意。不理會球迷則是犯了Tommy的大忌。

美國當代文壇巨子John Updike1960年的《紐約客》雜誌的那篇「波城球迷與小子道別」("Hub Fans Bid Kid Adieu")裡描述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的最後一場球賽。當Williams在球員生涯的最後一個打席擊出全壘打後,在場的Updike寫,「雖然我們吶喊,哭泣,在他回休息區後的幾分鐘裡一直叫喊『我們要泰德』,但他始終沒有出來。我們的聲音似乎已從興奮轉成深刻的痛苦、哀號、一個求救的哭聲。但剎那間的不朽是無法被轉移的。報上說其他球員,甚至場內的裁判都哀求他出來,用任何方法向我們致意,但是他從來不肯,這回自然也不肯。要知道,上帝是不寫回信的」。

Williams要是在Tommy的麾下成長,是絕對不可能對球迷這麼冷漠的。Williams是個著名的左打者,他生長於南加州的聖地牙哥(San Diego)。

約在二十年前,Updike在《紐約客》雜誌的書評裡也寫了這麼一段文字,「在它諸多學術研究裡,流露出一種超現實的獨到眼光,一如文豪卡夫卡既優美又具挫折性的名作《萬里長城》」("for all its scholarship, has the surreal visionary quality of Kafka's beautiful and frustrating story 'The Great Wall of China.'")。Updike這段文字讚美了英文版的《萬歷十五年》(中文版是後來的事情)。黃仁宇旅居美國大半輩子,帶給我們像《萬歷十五年》與《中國大歷史》等許多好書。黃仁宇日前於紐約州的紐普茲(New Paltz)去世,雖然離題,在此利用這個機會哀悼史學大賢。

黃仁宇也是個左撇子。

從在北國蒙特婁的Tommy Lasorda,東岸波城的Ted Williams,一直到赫遜河畔的黃仁宇,在此向一群在異鄉追過夢想的左撇子們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