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員交易面面觀
solomon chen --1999.1.22發表於「球魂」
前言 在商場上需要不斷的透過交易來使自己獲利,使組織運作更順利。而職業棒球本來就是一種生意,當然也是不能免俗,交易品呢?就自然是球場上的主角∼球員了。 其實很多人都只把眼光放在球季賽的演出,知道誰贏誰輸,哪位球員成績如何,反而對球場之外的球員交易不甚了解。其實有時這種交易消息還真的很重要,它透露出一隻球隊的未來走向,是向上還是向下,有時這種資訊我認為還很值得去欣賞、去深究。 而且這不只牽涉到球員對戰力的考量、更關係到球隊薪資結構的調整、球隊年齡層與風格的改變,真的不是三言兩語便可帶過。而以下便是我個人把交易的種類,做個分門別類,當中可能有些會有一些類型會牽涉到另一類型,不過還是有不同之處,相異的項目它背後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球季中補強戰力 這一種是大家最常注意的,一方面因為它是在球季當中所進行的,而另一方面會做這類交易的球隊,通常都是戰績不錯,甚至是為了季後賽資格或是季後賽戰力的補強。典型的例子,是想補強的隊伍用一大票球員(通常是有潛力的小聯盟球員),去換來別隊中有實力、有經驗的球星。想借重他們的穩定度,讓球隊在重要的時刻不至於亂了手腳。也有可能是把球隊的漏洞補強,減少對手突破這個罩門的機會。 就以98年為例子好了,Astros將Randy Johnson換來陣中,靠著他傑出的表現,提升了整個先發投手陣的成績,也順利擺脫Cubs的糾纏,拿到了國聯中區第一。而像Rangers,找來了Todd Stottlemyre,因為他們陣中的第一、二號先發,都是經驗較嫩的年輕球員,怕他們會被過於緊繃的戰情壓得喘不過氣來。利用Stottlemyre的豐富經驗來幫助球隊,甚至讓他在季後賽第一場先發,為的就是減少年輕先發的壓力。 不過那些明星球員被換走的球隊,難道就沒有所獲得嗎?或許這可以降低薪資空間,可以降低球隊的平均年齡,但還有一點,就要看他們有沒有換到真的有發展性的球員了。當然,有很多的參考性數據可以讓你評估,不過重要的是自己隊上有沒有需要,不要找太多同質性的球員,更不要換來有傷在身的球員,反而成為負擔。除了以上的事情外,當然有更重要的,就是要安撫自己的球迷,盡量讓他們了解這是為球隊的未來著想(是真是假當然再說),畢竟他們才是真正的主人。 球季外隊型整理 這也是一種為了球隊立即戰力的考量,而做的更動。可能在前一個球季就是因為這些原因無法奪冠,如果不去加強就容易失去競爭力,與冠軍杯永遠無緣,但是透過自由球員市場又無法找到或是簽到滿意的選手,便利用這種季外交易的方法來達到增加戰力的目的。近年來最有名的一次季外交易,是在91年季初時Blue Jays用Fred McGriff、Tony Fernandez與Padres換來Roberto Alomar、Joe Carter,結果是為球隊帶來了92、93年兩次冠軍。 這個交易做的非常漂亮,首先,他們把打擊強但守備嫌弱的McGriff換走,空出空間給有潛力、守備也較佳的新秀John Olerud接替;而Alomar的來到,使原本的二壘手Manny Lee可以回到他熟悉的游擊位置,將內野完全補齊。Carter這位打擊好手也加強了攻擊火力,使前一年的殘壘數下降不少,而他們兩人的到來也使速度原本就不錯的Blue Jays變得更有侵略性。這類的交易主要構築在要有足夠的籌碼,不只是要送出球員,要有人頂替得住這個位置,更要有空間容納新的球員,不要換來重複性高的,反而只是浪費人才,甚至讓自己小聯盟中的優秀人才沒有表演的空間,對未來反而是種傷害。 培養未來的明星,眼光放遠有信心 有些球員或許現在的表現並不起眼,但是這不代表他就是個庸才,沒有未來可言。可能他是需要時間的磨練、不同的環境才能展現他的光芒。有些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就特別會找這類千里馬,利用他獨到的眼光挖掘別隊的人才。 當今當紅的投手Pedro Martinez當年在Dodgers時,還只是個輪當中繼投手的小角色。雖然控球平平,但是出色的三振能力與大將之風已經顯露出來。而Dodgers當時投手陣容完整,並不急著把他扶正為先發,剛好他們欠一個二壘手,於是Expos的G.M.Dan Duquette(就是後來到波士頓與Clemens交惡那位)便做出了一個決定:用明星二壘手Delino DeShields去交換Martinez。 剛開始許多人都認為應該是Dodgers賺到了,馬上獲得一個即戰力。結果是Martinez漸成氣候,成為球隊的先發支柱,並拿到了一次賽揚獎(雖然後來因薪資問題還是離去了)。許多人認為這個交易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類型,用一個未來性高的選手去換另一個未來性高的選手,而不是像以往,用一個老選手去換兩三個不知道名字的小聯盟選手。其實當一個球隊的管理者真的要有這類的決策能力,了解一個球員的發展潛能,更要時時注意別隊有沒有這類的人才,更要能馬上反應,做出正確的交易,獲得理想中的選手。 合約問題搞不定,只好分手隨他去 這種交易大多都是帶著無奈的心情,並不是很心甘情願作成的。不是球員獅子大開口、就是球團無心想花大錢,只想壓低薪資總額度。所以說這類型比較常在小市場球團身上、或是球隊在重整中見到,就是因為一個錢字而已。每一年這種戲碼上演的次數很多,也很替那些球隊可憐。 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你急欲換走高薪資的球員,也就不太注意換來球員的素質,於是乎便用一些「次級品」來和你換人,你也只好認賠殺出。像是前幾年的Danny Neagle到Braves、去年的Randy Johnson到Astros就是幾個有名的例子。比較怪異的便是去年被人稱做世紀末大交易的Piazza事件,基本上那是一隊要把高薪球員清空,減少沈重的財務負擔;另一隊是簽不住人,只好趁還有用時把他換走,省得最後一頭空。 講得難聽一點,根本就是在互換垃圾,把不要的東西丟一丟。為了球隊未來的戰力?別騙人了,現在Piazza在哪隊?Bonilla在哪隊?Charles Johnson又在哪隊?相信這類型的交易,在球團財力還是有差距懸殊的一天,就會持續的存在著。 與管理階層不合有些球員很有個性,認為教練的作戰指揮方式不合他老爺的胃,就四處放話抨擊、甚至一付不配合的態度;有些教練更有個性,不聽他的指揮,管你是多大牌的明星選手,對不起,一樣讓你待在冷板凳上乾瞪眼。這種戰爭到了最後一定會把球隊弄傷,所以一定要有一個人走路。 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會是教練被炒魷魚,大概因為球迷進場都是看球員表演較多,比較沒有聽說是去看教練調度的。不過還是有球員被換走的情況會出現,那可能就是因為球員的身價已經大不如前,也就比較無所謂了。就像前陣子剛剛被Dodgers換走的Bobby Bonilla,因為他與新來的Davey Johnson嚴重不合(據說是之前在Orioles結下樑子,原因不詳),一聽到球隊聘他為經理,馬上要求換走,看來真的是完全無法與他共處,這對球隊也未嘗不是好事,至少比較不會有人帶頭作亂。 而反過來說,也有教練在他待過的前一隊與某一球員共處過,覺得他實力不錯、或是欣賞他的個性,而把他交易來的情況也是有,像原Padres的投手教練Dave Stewart轉隊到Blue Jays後,就大力促成把Padres的投手Joey Hamilton也換過來,因為他覺得這是個可造之才。所以說這類的交易雖然少見,但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交易,讓球賽更有變化性 人,總是喜歡追求一些有新鮮感的東西,對棒球也不例外。如果每年都只能透過選秀與小聯盟球員來注入新血,那樣可能會讓人不感興趣,老是一樣的組合想進步的幅度可能也有限。透過交易的進行,讓球賽更多了不少未知性與吸引力。有些球員經過轉隊之後,反而發揮埋藏已久的實力,甚至開始大紅大紫,更是令人驚奇。所以說交易的進行,不只球團獲利,連球員、球迷都可以受益,尤其在漫漫沒有球季的冬日中,看到那種爆炸性的交易,更讓人有可以討論的話題,也讓大家對下一個球季更充滿期待!
|
向大當家吐嘈 |
首頁 |
留言版 |
給二當家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