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格觀點
經紀人問題重重,黃佳安前途未卜?

Edgar Lin  -- 2004/01/08 發表於「球魂

才剛在高中聯賽投出時速153公里的台東體中黃佳安,日前和吳俊達簽下經紀約,一開始讓人有點驚訝,畢竟過去曾聽說吳俊達轉檯去打職業高爾夫,沒想到也改行起經紀業務,結果在28日的說明會中,他表明是因為教高爾夫而認識美國「國際棒球事務處」(International Baseball Bureau)大中華辦事處總監張世祺,因而讓他走上棒球經紀人之路。

對於球員退休之後轉任經紀人一事,個人表示肯定,畢竟在棒球界,不是有那麼多的教練、球評、轉播員甚至球探、裁判等相關工作可以從事,經紀人勢必會在選項當中,只是台灣過去並沒有這個制度,也沒聽說有球員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經營項目「測速槍」

由於筆者重心放在美國職棒,對於MLB中比較著名的經紀人有少許研究,但印象中沒有一家叫做International Baseball Bureau,一時興起上網查資料,沒想到讓人大吃一驚,原來該單位是提供國際球員的球探服務,職棒球隊的經營業務,除此之外,就是販賣測速槍。

根據他們的網站,IBB能追蹤、收集、分析和報告運動員個人資料與成績紀錄,也負責協商國際球員交換並提供旅行服務,並販賣有攝影功能的測速槍,但很抱歉的是,在這些項目當中,並不包括球員經紀,卻和黃佳安簽下經紀合約,讓人有些困惑。

真的代表MLB球員?

為此,球魂網站特地向美國大聯盟球員工會查證,沒查還好,一查更是驚人,原來IBB並沒有經紀執照,且在該網站上所列成員,包括執行長Ray Poitevint、總經理Toru Suzuki、執行董事Lee Sigman、澳洲總監Mark Garcia、執行長特助Tadahiro Ushigome、遠東區總監Jin Won Park、夏威夷、關島、薩摩亞總監Walter Komatsubara、日本總監Junji Kodama、多明尼加、中南美總監Maximo "Chi-Chi" Castro、大中華總監Adam Chang到Leo Figueroa,通通沒列在認證經紀人當中。

事實上,在記者會時,吳俊達和張世祺所出示的資料中,提到簽約的球員裡,根據進一步確認,並非該公司所代表,像Eddie Murray的經紀人為Ron Shapiro,Dan Plesac的經紀人是Tom Selakovich,Chris Bosio、Dennis Martinez已退休多年,Jin Ho Cho被紅襪釋出後脫離美國職棒,來到KBO打SK飛龍隊,Sun Woo Kim的經紀人是Scott Boras,Troy O'Leary由Beverly Hills Sports Group代表,Seung Song和Byong An雇用韓國人當經紀,而我國旅美小將黃俊中目前沒有經紀人。

在日本選手部分,創下洋將全壘打紀錄的Tuffy Rhodes是由Chris Arnold經紀,2000年還在打日職的Bobby Rose是Dan Horwitz代表,Phil Clark已經退休,Brandon Knight查不到是誰代表,唯一和IBB扯上關係的是Andy Sheets,由Ray Poitevint經紀,這也是該份公司資料在多重查證後,唯一通過檢驗的地方。

至於在該文件上所列的選手,並非平白無故出現,應該都是執行長Ray Poitevint之前在擔任巴爾的摩金鶯、安那漢天使、密爾瓦基釀酒人和波士頓紅襪球探時期所簽,只不過當時是替球隊簽下選手,而非是以經紀人身份或是以IBB公司的名義去找球員,在離開紅襪之前,Poitevint都是球探,而非球員經紀。

疑惑與不解

此外,「受傷條款」也相當令人訝異,畢竟球員和經紀人的關係不像是球員和球團那樣密不可分,假如受傷,自然沒有球隊挖角,也無法赴美打球,並不需要因為受傷而自動取消,也不需要在合約中特別註明,保證沒有舊傷問題,畢竟,若因傷不能打,就只不過是不能打球,為什麼要讓沒有簽下的美國職棒合約,或是經紀約失效呢?讓人不是很理解。

還有,對於可能落腳球隊,竟然提出「排除東岸與西岸球隊,以美聯與國聯中區為主」,這就相當奇怪,畢竟大聯盟三十支球團中,中區球隊屬於市場較小,資源較少的球團,東西區球隊相較來說市場較大,資本雄厚,比較出的起大把的鈔票,就算真的要加盟中區球隊,也不應該排除能幫忙喊價的球團,尤其是能喊高價的選擇。

當然,能有上大聯盟的機會不錯,但對於任何一位選手,不論是美國國內或是國際球員來講,重點不應該放在多快上大聯盟,而應該放在能站穩大聯盟,畢竟美國職棒各隊好手濟濟,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淘汰,若太快上大聯盟影響往日的發展,到還不如晚一點上大聯盟卻能站穩的好。

至於聲稱一九八五年成立的IBB,是全美第一家棒球經紀公司這部分,很明顯地不是事實,大家都知道,曹錦輝所屬的IMG(國際管理集團),其總裁Mark Hume McCormack才是運動經紀的濫觴,早在一九六零年,前不久才過世的McCormack就在克里夫蘭展開運動經紀,絕非1985年才成立的IBB。

15%合理乎?

當然,以上這些懷疑,都比不上要抽佣金15%,因為,美國經紀人的佣金公定價5%,選手在小聯盟時候不能抽,在大聯盟前三年也不抽薪水,為什麼是15%讓人懷疑,而所稱「公司要負擔黃赴美機票、正式報到前的生活費及翻譯薪水。」那應該是筆固定費用,而非照比例抽成,這是每一位經紀人都必須負擔的開銷,假如和大聯盟簽約,之後的機票是球隊出,翻譯薪水也是球隊出錢,經紀人哪需要負擔那麼多呢?

而IBB也表示抽成百分之十五就可直接與美國職棒球團接洽,倘若台灣球員透過其餘管道尋求赴美發展,或許還得經過本土人士、國外職棒球團專屬球探、球團海外特約球探多重抽成,這方面也讓人不解,畢竟所有經紀人都可以直接和美國職棒接洽,也許可能因為提供的服務不同,甚至國情的關係,抽佣比例會有所調整,但不會高過10%,而且球探們領的都是薪水,就算真的有在選手簽約時分到,也會在佣金抽成當中,並不會是額外支出(畢竟球員怎麼會願意額外多被扣錢呢?),這個部分也不知道怎麼來的。

其實,還有一點讓人更為憂心的是,在去年一月多的波士頓當地媒體「波士頓前鋒報Boston Herald」,就曾引用匿名消息,指出因為前國際球探部長Ray Poitevint和許多日本球團官員之間產生的問題,使得「紅襪」這個名字在日本風評不佳,還必須要想辦法撫平之事,雖然文中沒點出問題是啥,但總覺讓人覺得擔心。

對於美國職棒來說,由於強勢的球員工會,經紀人可以隨時更換,選手的福利優於一切,之後個人也會在寫些經紀人相關的文章,希望在台灣的球員,也能因此得到更多的訊息,避免發生像之前郭泓志被不肖經紀人抽佣20%的慘劇發生。

希望上述內容都只是懷疑擔心不會成真,而且也和黃佳安或其他的台灣選手無關,不論球員們是否要出國,或是留在台灣,都能夠讓棒球依舊在這小島上發光發熱。

 

愛德格觀點

 

筆名:Edgar Lin

專欄構成:
本專欄由愛德格主持。內容主要和大聯盟相關,但也包括作者對棒球的透視觀點。

E-mail:
edgarlin@y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