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超強特集


每日最鮮新聞


百年大聯盟神話


一甲子野球傳說


美麗之島


技術、觀念
與規則


歡樂的、文化的


所有你找不到的


各方英雄好漢

 

當然可以縮減洋將名額!

狄克楊 -- 1998.11.16發表於「球魂」

棒球是相對的運動,縮減洋將名額不會造成比賽精彩度的減少,更可使台灣棒球環境更健全。

縮減洋將名額?這個問題也是夠老生常談了,目前中華聯盟各球團和台灣大聯盟都認為這是未來一定要做、現在不用做的事,至於,何時是未來,沒有人知道。

少了洋人,精彩不變!

現在反對降低外籍球員數目的最大理由是會降低比賽精彩度,但是事實上比賽精彩度根本和洋將的多寡無關,因為棒球是個相對的運動。

在一場百公尺比賽中,如果一位國產好手能夠用10.5秒跑完,而另外一個外籍選手,他只需10秒,這明顯就會看出差異,因為賽跑是和時間競賽的運動。但是,棒球是彼此之間互相較量的運動,只要與賽的兩隊都同意縮減外籍選手數,理論上兩隊的實力下降程度一樣,比賽精彩度還是維持不變。

換個方式說,由於洋投減少,所有打擊者的平均成績應該會進步,但是別忘了,洋砲也變少了,強悍的打者也不見了,所以投打的平衡狀態應該會和目前的情形一樣,不會有任何一邊完全壓倒一方。

外人一走,平衡不改!

若減少八國聯軍,一般最擔心的狀況是全壘打出現頻率銳減,因為全壘打可以說是比賽精彩與否的一個指標,事實上,全壘打出現機會的可能不會降低,因為美製大砲沒了,但是強力投手也沒了,雖然實際上所有的打者的平均打擊能力水平會降低,但是投手的水準也下降了,全壘打不一定會減少。

在職棒七年以前,中華聯盟的洋將政策比現在保守,這七年總共進行了1680場比賽,出現2259支全壘打,平均每場出現1.34支。職棒八、九年放寬了外國籍選手使用限制,兩年來進行了651場比賽,有861發紅不讓,平均每場1.32發,反而降低。而洋將限制也很寬的台灣聯盟,兩年來有408場競賽,射出588枚,平均每場1.44枚,也不見得比中華聯盟高多少。

利用全壘打當作例子,只是想讓大家再度明瞭棒球紀錄上的相對性,在其他成績方面一樣會出現類似的情形。老實說,少了外國人,比賽確實改變了,是在內容上改變了,投手的平均球速會降低,強力揮棒型打者減少,高超的跑壘技巧將不常出現,長傳回本壘的臂力會少見,但是,紀錄上的損失幾乎可以確定沒有。

舉例來說,嘉南年代勇士隊柏林登今年有16勝的成績,亞特蘭大勇士隊的尼格(Denny Neagle)今年也有16勝的成績(目前已被交換至辛辛那提紅人隊),難道兩人的實力是一樣的?即是全聯盟整體來說實力將會下降的,但是紀錄簿上仍會維持和往年一樣的均衡。

況且一定有部份的球迷在比賽中只是看熱鬧,甚至不是不願意看門道,而是覺得沒有必要。對這些球迷來說,只要有精彩演出就非常高興了,他不會在乎這個表演是不是由一群比較爛的演員所演出的,反正全壘打就是全壘打,三振就是三振,盜壘就是盜壘,幹嘛去管這些球員是否程度較差。

雖然開始實施緊縮外國球員參賽資格後,前一、兩年的比賽整體聯盟的水平一定會稍減,但是長遠來看因為國產球員得以有舞臺表演,成長之後未必會比阿凸仔遜色。

培養土投,長期獲利!

一般咸信,請洋將是短期內提高戰績的最好方法,但是卻也是一個球隊經營的迷幻藥,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製造很高的快感,但是長期來說會對球隊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最後變成永遠依賴洋將,惡性循環,永遠受制於人,萬劫不復,本土球員始終沒有機會去培育。

尤其是國產投手的培養,需要花更多的工夫,消耗更多的成本,犧牲更多的比賽,但是只要成功,一個國產的王牌先發,每年都有10勝的保證,對球隊戰績貢獻的穩定度遠大於每年季初不可預知的洋投手。

更何況如果培育出國產的明星,他的人氣會長期的維持下去,跨年度的一路發展,不像洋將,每年都來新面孔,有好表現讓球迷認識之後,隔年馬上又走了,球迷的支持又成一場空。

循序漸進,目標日本!

說實在的,砍掉洋將政策在中華聯盟實行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各球團彼此間不信任,大家不願意合作與妥協。在台灣大聯盟由於聯盟中央集權的管理,問題則是比較單純,只要領導者有魄力就容易達成。

或許有人會認為既然減少洋槍洋砲是可行的,那為何不要乾脆全部採用土槍土砲,那是因為我們不能閉關自守,洋將會帶給台灣棒球技術層面的衝擊,將會使整體水準不斷地進步,避免和世界各棒球強國脫節。況且就算是本國球員眾多且水平極高的美國職棒仍然適度地讓其他各國球員參與,一起競爭、互相刺激,所以我們確實必須合適地和外界保持接觸。

至於多少名額是合理的,坦白說,誰也不知道,但是目前台灣職棒的狀況比較類似於日本職棒,同樣都是東方人,同樣是經濟條件比中南美洲的棒球強國好,所以發展比較成熟的野球,所採用的方式應該是我們可以參考的對象。

如果真的要實施,應該要採用漸進式的方法,因為目前如果貿然大幅減少洋番,有些球隊可能會出現國產投手不足的窘境,這個難題在台灣大聯盟還沒有關係,因為球員交換聯盟可以控制,聯盟可以出面強制4隊的本國投手整體實力均衡。但是中華聯盟的味全隊和興農隊,根本就沒有堪用的本土投手,味全全隊只有陳俊傑一人,興農隊則是賴有亮一個,如果其他球隊不願意交換投手給這兩隊,他們就只有等死,所以必須給這些球隊時間去準備,讓他們去挖掘和訓練新國產投手。

在中華聯盟方面,目前的外人使用法則是球團可擁有多位洋將,每場比賽前可選擇登錄5位,同時准許上場是3位,就是「無限制─5─3」制。較和緩的改革方式應該先恢復成以往嚴格的「5-5-3」制,早年的制度是每年球隊也是可擁有多位洋將,每場可登錄5位,但是不是每場都可隨意登錄,取消登錄後,必須在7天或更久以後才能再登錄,而且在每年91日以後每隊只能維持5位洋將到球季結束,避免球團以高價聘請短期的超級好手來打季後賽,造成比賽的不公平。等一兩年以後,再向日本看齊,形成每隊只有3位「外勞」能同時出現在場上。

台灣大聯盟方面,應該儘速先將每場同時上場外籍球員人數從4為縮為3位,終極目標當然是再砍到2位。

東方西方,同時並存!

假如真的減少洋將名額,那就會看出球隊補強的管道是否健全,不認真的球隊馬上就會穿幫。現在因為有比較寬鬆的規定,於是各隊都可以用「亂石打鳥」的方式,找一大堆非台灣人來打球,反正總會有一兩個是不錯的,其他的則通通解約,然後再找另一跎外國人,週而復始不斷地玩這種遊戲。可是,當洋將政策緊縮後,就必須精挑細選,因為沒有那麼多機會讓你測試,於是那一隊的球探和行政支援比較優秀立即可以看出,努力尋找洋將的球隊也會在戰績上順勢脫穎而出,打混的則會被淘汰。

基本上,削弱外國人在目前台灣職棒的空間,對台灣棒球的整體戰力一定會有影響,我們的棒球將變成比較沒有強力的對決,但是這幾年超額的外國球員使得台灣的棒球早就是逼近於暴力,忽視戰術的細膩,反正就是猛揮棒,全力投球就是了,這種粗糙、幾近野蠻的棒球,是否過於單調與粗俗,假設未來能減低非本國選手的比例,讓精緻與狂野、鬥智和鬥力的棒球能夠同時呈現在球迷面前,不是會很有趣嗎?

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在台灣看到各球隊都有不同膚色的巨星,相互輝映,不要再像現在一樣,本國球員消失於投手板、不見於個人獎得獎名單上,只出現在板凳上、只出現在解聘通知書上。

 


向大當家吐嘈

首頁

留言版

給二當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