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龍水是誰?

狄克楊 -- 1998.12.22發表於「球魂」

目前球迷對新生代球員的不熟悉,也是一個球場觀眾人數下降的因素,這有賴球團的促銷和媒體的配合,才可重現早年的人氣。

這兩年來職棒觀眾人數和以前差太多,已經不是什麼新聞,大家一致認為最大的理由是賭博,其次是兩聯盟競爭,難道只有這兩個因素嗎?其實還有一個,雖然不是最致命,但是仍有一定殺傷力的原因,也是會讓觀眾人數卻步。

早年球員,很早成名

那就是觀眾對新生代球員的熟悉度太差,目前加入的新一代球員,對球迷來說很多是在還沒加入職棒之前,根本還沒聽過的名字。因為在他們的三級棒球時代,剛好是台灣棒球三級棒球的沒落期,80年代不但三級棒球國際賽打不好(這裡是指沒有像70年代一樣通通拿冠軍),而且80年代的台灣棒球重心已經是成棒,90年代更轉向職棒,和70年代相比,這二十年來少有人會去注意三級棒球的表現。

而當這些球員長大之後,打成棒的表現,除了1992年奧運隊那批為人所熟知之外,以後的成棒隊全部讓球迷很失望,當然也不會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名字。這造成大部份觀眾對於業餘球員的熟悉度並不高,除了少數幾位王牌,如吳俊良、許銘傑、陳金峰等等,其他大多莫宰羊,和職棒早期相比差很多,那時有黃平洋、涂鴻欽、陳義信、陽介仁、吳復連、李居明、王光輝、曾智偵、呂文生、呂明賜、鄭百勝、杜福明、康明杉、林易增等等,程度普通的球迷還是可以輕鬆喊出一堆以前「中華隊」的悍將,更不用說常看棒球的球迷。

當年的職棒隊球員,在還沒打職棒前,球迷大多對他瞭若指掌,一進入職棒後大家都聽過他的名字,自然有很多球迷來球場目睹他的丰采,不像現在很多新球員入隊之後,球迷還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認識。當然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是容易去解釋的,職棒的元老球員,三級棒球時代我們都親眼看過,當他們打成棒時,大家也都為他們鼓掌過,國人看著他們成長了,自然熟悉不過了,當然會來看他們的職棒表現。

如果把球員當作商品,球迷當作消費者,用這種觀點來分析,職棒早期的球迷眾多,是因為職棒獲得以往業餘棒球投資的回收。職棒不用花時間去促銷這批球員,宣傳的投資業餘棒球早做了,業餘棒球用了國家和社會的錢,培養了很多的好商品(球員),然後這批好貨全部職業化,吸引大量消費者(觀眾),而獲得的報酬全由職棒賺走。但是現在這幾年的新選手,業餘的促銷很差,轉入職業隊之後,職棒想用他們來吸引球迷,根本不可能,必須花時間去培養,當然一開始無法受到球迷的青睞。也就是以往職棒根本不用包裝球員,因為球員進職棒之前早就被美化了,職棒可以直接坐享其成,現在則是相反,職棒必須付出代價去推銷新手,這個代價就是短期內的觀眾人數降低。

選秀沒有,造星不力

這個對新手不熟,所造成球迷不多的影響,還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台灣職棒缺少一套對新人有效的造勢方法,首先是沒有利用「選秀」來「作秀」。

「選秀」是國外職棒常見的為新人造勢的方法,利用選新人的過程,拉抬新球員的聲勢,最終極的目的就是讓球迷盡快認識新面孔。這方面日本職棒非常成功,例如強力宣傳第一指名,多好多強,簽約金多高,明年一定是即戰力,以前名將的背號傳承,是帶領球隊邁向勝利的武器,二十年後名人堂的候選人,不斷地吹噓,誰管他第一年打得怎樣,反正利用球季結束,製造一堆選秀新聞填補報紙版面,讓球迷不會無聊,讓球迷很快地接受新星,這樣明年的球賽開打時,就不會有球迷不識得球員而不想來看球。

如果新人真的隔年打得不錯,第二波的造勢就會在球季中的展開,幫新球員拉廣告,尤其是針對年輕人訴求的廣告,形成少年強打和時髦產品的搭配,互蒙其利,對球隊來說,有時培養新人成功,新好漢、新刺激所吸引的球迷,比有名老將退休所流失的球迷還要多,球隊的總人氣反而上昇。

當然台灣目前亂象叢生,選秀短期內不太可能,但是任何一聯盟每一隊當有新手入隊時,還是過於「小聲」,甚至不做任何預告,直到比賽場上時,球迷才發現球隊又補了新人。這種作法實在很可惜,有些新球員確實有明星的條件和架勢,可是從一開始球團就疏於培養,沒有取得先機,當然要付出球迷對球隊不熟悉,關心度不足,不願來看球的代價。

等到確實有某些新手表現不錯時,球團的「造星」能力又嫌弱,不會打鐵趁熱,幫他培植球迷群,這真是浪費。幾年來,台灣職棒新選手,塑造成功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味全隊的張泰山,而目前有其他略有名氣的新一代選手基本上都還是因為他們業餘時代的盛名,少有業餘時代沒沒無聞,進入職棒後成為巨星的。

其實,也是因為早期職棒都不需要塑造神話,因為那些老將本身就有太多引人入勝的傳奇,球團只需分享利益。所以久而久之,各球團都沒有很強的幫新球員造勢的能力,十年後碰到老球員離去,他們所能帶給球隊的效益已經消耗殆盡,各球隊才警覺新球員無法承接下老球員所留下的球迷群,於是慌慌張張地去摸索未來的路,可是以前又沒有經驗,只得到處嘗試,浪費很多資源,當然這個成長的成本,就是短期內觀眾的流失。

媒體報導,球迷回流

此外,媒體也有些許關係,由於新球員記者也都不熟,新聞就少,球迷也就不大明瞭,反過來也就不常看媒體,這種惡性循環,影響了媒體的生存。要破解這種循環,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多報導新球員,其實每個球隊的球迷都是很想知道新球員的一切,這個需求就是一個利潤,如果有哪家媒體能夠滿足球迷,那這家媒體就可生存。長遠來看,當球迷經由媒體瞭解新手之後,他到球場看球的次數上昇,整個環境的景氣會復紓,媒體當然可分享利益。

當然目前問題已經發生,台灣職業球壇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再凝聚人氣,只盼望想長遠經營的球團應該面對現實,趕快「做出」下一世代的明星球員,不要一天到晚只想挖掘業餘明星,不想努力,因為終究這些星星是少數,還不能拯救職棒的低迷。(戴龍水是今年中華聯盟新人王,你認識嗎?)

 


向大當家吐嘈

首頁

留言版

給二當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