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職棒對台灣職棒的「傷害」

狄克楊 -- 1998.12.29發表於「球魂」

在台灣,有很多人是只看美日職棒,不看台灣職棒的。要讓這群人進球場,使用強調「人親」的宣傳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

現在的台灣到底棒球迷多不多,就各方的說法應該還是不少,但是這幾年來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出現了很大一群的美日職棒迷。這群人數目相當驚人,他們的特徵是比較關心美日職棒的新聞,較不理會台灣職棒的動態,這個族群中大部份是
年輕人,以會上網路的知識份子居多。

喜歡國外的職棒並沒有什麼不好,這是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每個人有他的喜好,誰規定是台灣人就一定要看台灣的棒球。但是重點是,對台灣職棒來說,這些人是棒球迷,卻不是台灣職棒的「消費者」,這是一件有點奇怪的事。其實這群人當中有絕大部
份原本是台灣職棒的球迷,後來卻投入美日職棒的懷抱,台灣職棒的球迷數目因此流失,讓外界誤以為棒球在台灣已經不受歡迎。

一比就知,網路加速

這樣的現象值得大家來關心,因為最早這群人應該都是台灣職棒的愛好者,可是台灣職棒在早期就刻意宣傳這個世界還有日本和美國兩個棒球世界,這些球迷一方面看台灣職棒,一方面就會拿我們的東西和國外比較,一比之下,就會發覺國外的棒球更好玩,慢慢地就琵琶別抱了。

因為兩相比較之下,台灣職棒的劣勢馬上出現,首先是他們有很好的球場,有舒適的座椅,有各式各樣的巨蛋,有適合不同種族的可口食物,有安全又美麗的草坪。接著是別人的棒球程度較高,在以往80年代的台灣,自譽為世界棒球五強之一,在一般人
心中,我們是和美日兩國平起平坐來一起領導世界棒球。可是職棒開打之後,台灣人才發現我們的棒球水準和國外有段的差距,某些比較悲觀的看法,還認為台灣整體棒球實力不如中美洲的某些國家,以往常駐於球迷心中「棒球強國」的神話只得消失。

第三個因素是讓球迷頭也不回的轉向美日,「棄台保美日」的最主要原因,那就是制度面美日的先進,包括球隊經營、比賽制度、主客場制、選秀規範、運動醫療、聯盟運作、洋將使用、裁判水準、觀眾素養、二軍培訓、自由球員、交換球員、運動行銷
、媒體報導、教練觀念等等,都領先台灣。剛開始對這些事,球迷得到的答覆是我們才剛起步,慢慢就會追上人家,可是過了好幾年之後,改進仍夠不夠快,更不幸的是,少數人士刻意辯解,認為國外的東西不見得適合台灣,沒有必要移植,終於這種老大作風,使得球迷只好拂袖而去。

再加上這幾年有一個媒體的發展,加速助長台灣美日職棒迷的增加,那就是「網路」,網路使得國外的東西可以很快的進入台灣,網路使得台灣某些棒球人士的言論很容易被「檢證」。這些網路上的棒球迷甚至聚集在某些BBS站上,互相研討求進步,進而實戰練兵參加幻想聯盟競賽,程度早就超越一般球迷,甚至遠遠高過一些台灣棒球界台面上的專家。

籃球也是,促銷誇大

其實這個情勢的發展和CBA有異曲同工之妙,棒球和籃球並列台灣兩大運動,觀賞和操作這兩項運動的人口都在百萬以上,而在職棒和職籃的發展上同樣碰到國外的挑戰。台灣職棒是發展之後才逐漸引進國外職棒,而美日職棒一進入台灣就吸引走部份球迷
,台灣職籃在發展之前就被美國職籃威脅,NBA在台灣還沒有職籃之前就已經攻陷台灣市場,使得CBA成立初期就陷入苦戰,不過現在這兩種職業運動,在台灣同樣受到國外更優秀的同質性職業運動的攻擊,部份台灣的籃球迷和棒球迷,卻不願意去欣賞台灣最高層次的籃球和棒球比賽。

另一方面,台灣職棒某些宣傳過於強調棒球的技術層面,但是連一般球迷都很清楚,這個地球最高技術的棒球是在北美洲,應該不會在這座島上,這種宣傳不但效果不佳,進而說不定會引起負面的反應。台灣大聯盟在開打之初,不斷地強調他們的棒球是多麼強而有力,洋將是超級的棒,然而相關企業的ERA有線電視(當時叫做TVIS)卻每個星期轉播兩場真正的美國「大聯盟」,這就像一個企業集團其中一個部門往前衝,另一個部門卻在扯後腿一般,年代集團在編織美麗的神話,同時卻又把它無情的撕破,這就像拿石頭砸自己的的腳,有點奇怪。

不只那魯灣如此,中華聯盟這邊有時也會犯了同樣的毛病,當有洋將來台灣時,把他說成比麥奎爾還好,認為球迷應該不知道,這種促銷手段就是太錯估消費者實力了。

美式風暴,優越感生

此外,這幾年來這些美日職棒迷的成長,是與日遽增的,這個族群中的結構近年來還做了些調整,從以往日本職棒迷居多,到現在美迷、日迷平分秋色,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網路的風行,使得閱讀美國訊息比較方便外,台灣旅日球員減少,美國職棒邁向國
際化都有些許關係。

還有一個比較隱性的因素在促成美國職棒迷暴增,那就是台灣人的外來文化吸收管道。整個台灣早期的外來文化,是以日本為主,這表現在文學、音樂、美術和棒球上,但是自從開放觀光和大量學生留學美國之後,美式文化入侵,美式價值觀成為台灣新
的主流,漸漸有凌駕日本之上,這也使得美國職棒在台灣得以風行,因為從美國大聯盟的比賽中,到處可見美國式的生活方式。

而美式價值觀的背後就會附帶一個不良的情緒,那就是優越感,總認為什麼都是美國好,其他都是比較差的,所以這群台灣的美國職棒球迷中,有極少數人不但不看台灣棒球,甚至對台灣職棒很瞧不起,這比日本職棒迷嚴重,日本職棒迷還不會這樣。不過在這裡還要再強調一次,這並沒有不對,喜好本來就是一件很難以對錯去判斷的事,在此只是在談論一個社會現象而已。

動之以情,始能回籠

說了這麼多,似乎都在強調他們的離去有脈絡可尋,而且無法阻止,難道,這群球迷再也無法把他們拉回市立棒球場了嗎?這也不見得,雖然要想讓他們不看美日職棒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要讓台灣的職棒發展超過美日,那又似乎遙不可及,而且短時間內也做不到,但是仍舊可以使得他們回到觀眾席上,那就是動之以情。

在台灣職棒的經營方面,應該不要再去強調「純棒球」的層面,就算可以唬一唬年輕的小球迷,但是當他們長大之後,發現自己原來是井底之蛙,可能馬上就會離開這個小水井,反而因為不想再回到這種無知的感覺,而一去不回頭。應該把經營重心擺在「人親」上,強調這群球員是我們的朋友,就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好漢,小葛瑞菲在怎樣強也是美國人,不像李居明就像台灣的稻穗一般,是我們全國同胞一起播種長大的,這種親切感是喬丹都無法取代的。美國職棒再怎樣好看,也只能在電視機前面看,不像台灣職棒,你可以去現場喊叫。索沙再會打全壘打,台灣球迷也接不到,不像張泰山,我們可以接到他的全壘打球。

只有這種方式才有可能拉回這些人,讓他們可以在繼續欣賞國外棒球的同時,也對台灣職棒有興趣,不然,對球團和聯盟來說,明明還有那麼多棒球迷,卻沒有辦法吸引他們去球場,這是非常可惜的。

 


向大當家吐嘈

首頁

留言版

給二當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