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不送票?

狄克楊 -- 1999.7.6發表於「球魂」
狄克楊棒球雜談

那魯灣到處亂送門票曾讓很多球迷瞧不起,但是它背後有其不得不的原因。

自從那魯灣在三年前開打,率先採用送票或降低票價,以提高球場觀眾人數的策略之後,台灣職棒就出現一個問題,職棒比賽到底要不要賣門票?我想我們不要流於非理性的對抗,一起仔細分析這背後的原因。

觀眾一多,利潤就來

在國外,門票一直是球隊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可是現代職棒隊的除了門票利潤之外,還有商品食品販賣、球場球隊廣告、電視轉播等大宗收入,門票不是唯一的經濟來源。而在台灣職棒隊目前的狀況上,由於商品販賣和廣告的不發達,使得門票佔總收入的比重,相形之下比國外球隊高。

特別是職棒剛開打時,門票收入幾乎就是等於球隊的盈收,於是觀眾人數的多寡就決定了球隊收入的高低。慢慢地,商品販賣和廣告隨著人潮漸有起色,最後緯來的15億轉播金讓轉播權利金成為球隊最大的金雞蛋。

也就是說,球場觀眾多不但門票收入多,也提高了商品、廣告和轉播金的收入,因此,可推論觀眾人數多是「因」,它帶來門票、商品、廣告、轉播金這些「果」,這個推論應該是沒有疑問,那,請問要如何提高進場人數?以獲得所隨之而來的利益?

放棄門票,賺取其他

理論上,應該是精彩又高水準的棒球比賽和明星球員的吸引力,會使得球迷願意進場。而台灣大聯盟除了在這兩方面努力,大量開放洋將(使用「那些」洋將是否水準提高,我抱持懷疑的態度)和挖角明星球員之外,它做了一項措施,以較低廉甚至免費的入場卷,來提高球迷入場的意願。也就是稍微放棄門票的收入,而提昇球迷人數,而計畫在門票上的損失由商品、廣告和轉播金上補回。

那魯灣的轉播由於並未放到自由市場上去驗證其真正價格,而一直由相關企業的ERA SPORT包走,因此到底是那魯灣賺亦或是賠難以定論,但是在商品和廣告上,由目前的情報上得知似乎收入也不多,所以令人懷疑這項蓄意放棄入場卷收入,然後盡力拉高入場人數,目的在獲得周邊商機的策略,可能「目前」是失敗的。

為何提到「目前」二字,因為從很多消息得知,台灣大聯盟雖然虧損,但是並沒有要收起的跡象,還要繼續努力,作法是慢慢地提高票價。因為雖然這三年賠不少錢,可是畢竟低廉的票價,養成了一些固定的球迷,某些看法假設球迷看棒球是會上癮的,那魯灣利用半買半送的方式讓球迷黏上台灣大聯盟,未來門票提高後,想看的球迷一定會願意花錢進場,門票上的收入就可能會提高。

當然,何時是提高票價的最佳時機?是否票價一升高後,習慣看白戲的球迷就憤而不看?要提高多少,球迷才可接受?這些都是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中華也是,賺權利金

其實不只那魯灣,中華聯盟內的三商虎隊、和信鯨隊和興農牛隊都有類似的策略,雖然沒有做到那魯灣這樣的程度,但是也有不少換湯不換藥的動作。而說的真實點,除了兄弟象隊目前堅持不送票之外,其他五個球團或多或少採用了類似那魯灣的經營方式,也因此今年在報紙上,少見中華聯盟對台灣大聯盟觀眾人數真假的批評,畢竟自己的入場觀眾也有很多是莫名其妙進來的。

甚至今年還有一個可靠的說法傳出,為了讓緯來願意在未來三年付出較高的轉播權利金,有些球團是用盡任何方式去提高入場人數,賠錢也不在乎。只要權利金到手,然後再嚴格把關門票價格,現在的短期目標是先求場面好看,這個說法在邏輯上頗為合理,想法也近似於那魯灣不管門票收入,想賺周邊商品和廣告利益一樣。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最棒的狀況是人多、然後門票賺得多、商品賣得多、廣告拉得多、轉播金高,可是在目前的現況下,很難。所以退而求其次,不要門票收入,讓觀眾多,再利用球迷多以求取發展,其實這種經營法並不特別,在我們生活的周邊常看到。

收不收費,廣不廣告

前幾年,有線電視剛開放時就曾出現類似的狀況,有觀眾抗議為何有線電視付費還要被迫收看廣告。因為以前看無線電視時,觀眾只要負擔電費和電視機的費用,這些錢也不是繳給三家電視台,電視台賺的是廣告商的錢,所以收視戶不用付錢,只是必須收看一些商品的促銷。(當然近幾年,有些廣告很好看,那是另外一回事,非本文討論範圍)

現在大家已經付錢給有線電視,當然會依照以往的邏輯,認為自己有權力請它不要撥廣告,只撥我想看的節目,如果有線電視兩邊都要賺,這是影響觀眾利益的。也就是說,要收費,就不撥廣告,不收費,就讓你撥廣告,這樣的想法也堪稱合情合理。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一些媒體上,像是有些雜誌賣得非常便宜,例如時報週刊,甚至還免費,因為它賺的是販賣廣告頁的錢,它利用極高的被閱讀率去拉到很高的廣告價碼,然後牟利,目前網路上很多網站也是如此生存著。

直接拿取,還是間接

毫無疑問的,站在經營者的立場,最好是兩邊的錢都拿,以前的職棒就可以兩邊的錢都賺,但是天底下並不會常有如此好康的事。所以,重點就是,經營者必須有對市場和自己的能力有極高度認知,然後做出決定,到底要不要直接由消費者手中獲取利益,還是由周邊利益(大部份是廣告商口袋)中拿錢?

當初那魯灣判斷他們自己擅長搞行銷和包裝,可以讓整個聯盟周邊的獲利增加很多,所以才會想到不care門票收入。而且自己是新球隊,坦白說也沒有傳統球迷,如果還賣票,說不定沒人看。

因此這整個做法,事實上是兼顧了現實上的考量,雖然目前的觀察是不盡符合當初的理想,可是出發點並沒有太大的錯誤。有些中華聯盟的支持者利用他們「送票」這點來攻擊他們,顯然眼界可能太過於狹小。

因此,雖然那魯灣的手段讓大部份的球迷感到不習慣,進而群起攻擊之,但是冷靜去思考其真正原因,似乎換做我是當事者也可能也會如此做。至於為何現實不如預期,應該是其他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