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不帶銅臭味

狄克楊 -- 1999.8.3發表於「球魂」
狄克楊棒球雜談

賺錢可以,可是沒有必要太直接,那魯灣只讓人注意到他們的商業目的,反而遭致球迷反感。

職棒經營的目的是什麼?或是球隊老闆拿錢出來成立職棒隊的目的是什麼?推廣棒運?如果喜歡棒球可以自己去打棒球,可以去支持業餘球隊,可以自己贊助比賽,何必每年動用到上億的錢來搞個職棒隊伍呢?

一個老闆想要成立職棒隊,熱愛棒球的心是一定有的,但同時也附帶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要「賺錢」,畢竟職棒球隊的投資不是小錢。就算是大企業可以把這些錢當作廣告預算,不在乎收支的平衡,可是也沒有聽說和信等財團願意無限制的把錢砸下去,不在乎有沒有收入。

所以應該可以假設,一個職棒隊成立的過程,最原始應該是一個喜歡棒球的有錢人,他希望看到更高品質的比賽,他也認為組成職棒隊可以賺錢,當然不一定會收支打平,至少不像業餘隊伍這樣只有支出,沒有收入。

一言以蔽之,一個職業隊成立最原始的目的是主事者喜歡棒球,想推廣職棒,職棒的商業收入應該是推廣棒球成功後回饋的一種,有時候不見得拿回來的錢可以打平,因為經營者獲得的好處可能是廣告、宣傳或是社會形象等這類無形的回饋。

第二聯盟,創造商機

那魯灣成立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他們成立的目的是為了錢,而且他們也很不遮掩地認為職棒是個商機無限的行業,自認讓他們以高明的行銷手段介入可以讓這個棒球「產業」產值擴增好幾倍。

台灣大聯盟的老闆們不愛棒球嗎?相信他們也是很熱愛的,不然他們可以選擇投資籃球、高爾夫球、排球、撞球、保齡球等,幹嘛一定要淌棒球這個混水。沒錯,年代的體育頻道需要節目維持下去,可是體育又不見得只有棒球,何況如果一定要撥棒球,轉播美日職棒也是可以,何必自己搞個聯盟。由此推斷,那魯灣的出資者對於台灣棒球一定有相當程度的喜歡,甚至未必低於中華聯盟某些球團。

商業導向有何錯?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那個行業沒有牽涉到錢?當老師作育英才不拿錢嗎?當醫生懸壺濟世不拿錢嗎?當軍人保衛國家不拿錢嗎?當議員為民喉舌不拿錢嗎?所以,棒球這個行業怎麼可能不和錢搭上關係呢?畢竟錢就是這個世界的元素。

想要更棒,給更多錢

而且自由經濟社會的現象就是使用者付費,要更高的品質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想要得到好的「服務」本來就要付更多的錢,這是這個社會體制下大家都同意的運作法則。

因此,那魯灣想要把棒球商業化的程度更提高,讓這個新興行業能夠製造更多的錢,某些方面是正確的。因為棒球員收入提高後,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領域,未來我們球迷就可以看到更精彩的比賽,更精彩的比賽又讓球員收入更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正面循環。

還有,整個產業蓬勃後,會照顧到很多人的生計,讓更多的人有飯吃。也讓很多原本被社會淘汰的不讀書青少年,有明確的目標,不讀書可以打球,可以看球,不會閒著沒事拿刀砍人,製造社會問題。

換個方式想,美國職棒為何水準高,或許用以下的理由太過於武斷,但是也算是合理,那就是美國職棒的錢多,球員領的錢多,球團賺的錢多,這個產業能夠創造的商機大,使得大家願意投入。而且為了出頭,為了拿更多的錢,球員自然就會展現超人類的本事去爭取自身的利益,球迷當然可以大飽眼福。

賺錢沒錯,方法不臭

因此當年那魯灣開口閉口都是錢,事實上並沒有錯,那麼為何那魯灣讓某些球迷如此怨恨?或許以下這個是球迷不喜歡他們的原因。

那就是商業目的太赤裸裸。沒錯,任何東西都和錢有關係,但是大部份的人不會那麼明目張膽的承認。台灣大聯盟的行事風格讓人家覺得他們是「生意人做棒球」,一群「商人」要來辦棒球,中華聯盟某些球團的作為就比較像是「棒球人做生意」,因為要讓棒球更蓬勃,所以棒球職業化、商業化。那魯灣毫不遮掩其商業目的,總是讓人覺得銅臭味太重,使人忽略他們在棒球上的努力。

現在很多流行的行銷手法,骨子裡還是要賺消費者的錢,但是沒有人會自己承認,都是強調和顧客搏感情、建立良好關係的。那魯灣太強調觀眾人數、政治包場、球場活動、球員薪資、商品販賣等等,少提到他們的棒球是如何?總聽到錢、錢、錢,難免讓人不舒服。

賺錢沒有錯,但是可以不帶銅臭味。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想要錢,可是人的內心裡卻很矛盾的,常常很鄙視過分的在乎「金錢」。所以企業的商業目的不盡然要如此顯明,只要廠商所提供的產品不錯,金錢就會源源不絕,不用講得那麼坦白。

棒球特性,不喜商業

何況,棒球的特性是保守的、是寧靜的、是祥和的、是自在的,它不像籃球充滿了新潮、叛逆、挑戰、衝突,所以過分的商業訴求是有害棒球的。近來,美國大聯盟金錢遊戲越來越沒有節制,這也引起了部份球迷的不滿,拒絕再看這通通都是美金堆起來的比賽。

那魯灣的理想很棒,企圖心也比某些中華聯盟的球團好太多了,可是作法上真的可以再改進,搞演藝圈的方法不見得合適完整移植到棒球來,把撈錢的目的稍微隱藏一下,讓球迷多看看在棒球上的努力,未來錢自然就會進來。

這種過分強調商業行為的毛病最近也「傳染」到某些中華聯盟球團上,似乎大家都只在乎錢,不見早年那種無怨無悔、不計成本、推廣棒運的氣度。當然現在的景氣不若以往是可以諒解的,但是如果沒有自覺,讓自己陷入這種「搞棒球就是為了錢」的迷思中,那可能會難以自拔。

球隊的經營管理政策如果一直在鈔票的後面跑,那會永遠追不到,畢竟俗語說的好:「錢有四隻腳,人只有兩隻腳,怎會跑得贏」。應該是全心以正確的方式經營管理球隊,慢慢地錢就會自己跑進來。而且,美日職棒可以有飯吃,台灣人做事情會比他們差嗎?台灣職棒絕對會有搞頭,只要抓對方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