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傷?

狄克楊 -- 1999.11.30發表於「球魂」
狄克楊棒球雜談

其實三商隊的解散,對台灣職棒未必有害,甚至也許有利!其他球隊沒有必要跟進,球迷也不需要過於悲觀,應該相信我們職棒會更好。

先不管這篇文章刊出時,有沒有球隊又解散,重點是為何大家對三商虎隊的解散抱持著如此負面的觀感?這是個令人非常難以理解的現象,值得很多棒球迷一起來關心。

正好減隊,何必難過

所有人都知道台灣職棒這幾年問題重重,而這些困擾台職長久下去的麻煩,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賭博,二是兩聯盟惡鬥,三是球隊經營管理。其中兩聯盟惡鬥所造成的現象,就是球隊數目沒有經過合理規畫而暴增,並且雙方進行沒有制度規範的惡性競爭,這導致球員平均水準降低、新進球員薪資異常提高、洋將使用人數增多、二軍制度無法建立等等影響職棒的重大負面因素。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兩聯盟雙方、政府體育單位和某些球迷,都一直有個看法,那就是球隊數太多了,要減隊才能救台灣,那,三商隊的解散不就正好滿足了這個看法?因此,有什麼好難過呢?前幾個月有些球隊還在想辦法勸退其他球隊,現在有球隊自己願意滾蛋,那應該高興得不得了,為何會淚流滿面?甚至連三商隊本身在解散聲明中,都有提到少一隊確實會對整個體制比較好,這也符合了近一兩年來所謂減隊合併的呼籲。(我個人認為減不減隊,根本不是職棒問題的所在,不過這並非這篇文章重點,下次再說)

沒錯,虎隊的球迷是應該悲傷,畢竟支持了那麼久,現在什麼都沒有,的確很令人傷心。我的很多虎迷朋友,在知道三商隊宣佈不玩了後,都說即使這一兩年都比較少去看球,還是有種被出賣、放棄的感覺。

三商隊一解散後,對三商企業來說是減少虧損,對其他職棒經營者則是票房毒藥離開,未來景氣可期,那麼,這件事大夥們應該額手稱慶,鼓掌歡迎,怎會有如喪考仳的心情出現。

觀眾人數,必定提昇

再來看看最現實的錢之問題,先談轉播權利金。職棒少一隊,轉播權利金少百分之二十,這是緯來和中華聯盟簽訂的合約中明訂的,那各球團到底減少多少呢?

原本每年一億六千萬,六隊均分是2667萬,少了三商隊後,每年緯來只付給中聯一億兩千八百萬,五隊平均各領到2560萬,只少了107萬。也就是說原本六隊是分到一億六千萬的16.67%,變成五隊後,分到16%,只不過短少了0.67%

接著是門票收入,主場每場平均觀眾人數比聯盟每場平均觀眾人數還要低的三商隊離開後,預計將會提高各隊主場的觀眾人數,進而製造出比今年還要高的人氣,提高各隊收入。職棒十年全聯盟每場平均觀眾人數是1785人,有三商隊出賽的平均觀眾人數只有1325人,是六隊中最低的,最沒人看的,可見得如果其他條件不變,三商隊一走,聯盟觀眾人數必定提昇。

景氣小昇,不會下滑

三商隊離開,預計將使得職棒十一年聯盟平均每場觀眾人數提高為1877人,是今年的105.15%。如果以今年平均每場比賽收入138666元來看,每場比賽將會有145807元的收入,多了7141元,可預期明年的45場主場各隊會比今年多出32萬的收入。(這還沒有考慮某些不送票的球團,他們的收入會增加更多)

第三類錢的問題則是因人氣的回升,各球隊還可以對外宣傳職棒景氣已經從谷底爬起,然後去吸引廣告商、贊助商重新回到球場,這類收入可望提高。第四,由於有球隊解散,以往這幾年球員拿翹吃定球隊的景況已經不再,所以各個球團都可以因此而縮減球隊薪資、簽約金和營養金等費用,要求各球員共體時艱,這會使得佔球隊經營成本最大比例的球員薪資適度縮減。

第五,由於三商隊幾名主力戰將分散到各隊去,特別是那些年輕又有戰力的,像是林岳亮、戴龍水、林怡宏、呂嘉明、蔡豐安等人,絕對會讓各隊適度地減少洋將的使用。使得各球團一方面不再浪費錢去測試那些外國人,另一方面更本土、實力更接近的比賽將會更吸引球迷。

第六,球迷因為擔心有球隊再消失,說不定明年會以行動支持,不再躲在家裡。所以,綜合以上,即使是最直接的球隊收入,我相信絕對會比今年虧損的少,那,各個球團老闆和球迷們在擔心什麼?

媒體心態,值得討論

媒體!媒體的態度是個很大的關鍵!

我經常在這個專欄提到媒體報導台灣棒球的心態,至今有些媒體依舊抱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這是很讓人覺得遺憾的。從1995年台灣職棒捲入賭博和兩聯盟惡鬥後,很多原本報導台灣棒球的媒體,口徑都轉了個大彎,開始不再關心比賽本身,而用很多的精神去挖掘場外的消息。

沒錯,站在社會公器的立場,媒體是有必要關心影響棒球的周邊事件,但是我覺得這幾年來真的有點關心過頭了,導致所有球迷都不曉得怎樣去享受棒球。而且,更值得討論的是,很多報導背後的心態問題,有些媒體一直抱著很悲情的心態在談棒球。

因為這種角度,使得所寫出的故事,出發點都在受迫害者的角色,一點都不正常,也一點都沒有正面的意義。「悲情」一直是台灣這幾十年來人民的集體意識,從被日本人奴役,到被國民黨政治迫害,一路走來,台灣人都是悲哀的活著,使得大家的心情都很鬱悶,這表現在文學、政治、藝術等各個方面。

悲情無用,有礙健康

然而,時代已經改變了,新的一代根本就沒有這種感覺,民主的思潮已取代舊有的思維。像是前幾年,選舉時採用悲情訴求可能會獲得選票,然而現在的選民想要的是你能給我們什麼牛肉,管你悲不悲情。

因此,我們現在還需要那些抱憂不抱喜,天天都是職棒要完蛋的報導嗎?坦白說,「悲情」很爽快,剛開始絕對可以激起大家對職棒的關心,然而事實上根本對現實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且,新聞報導講究的是陳述事實、讓各方都可發表意見,某些媒體對於職棒問題只有一種「哀傷」的口徑去談論,是否太過於偏頗了呢?

這個現象,很慶幸的有很多媒體已經發現了,他們都會在滿足讀者知的權力、客觀陳述事實、推廣台灣人都喜歡的棒球等等,這些彼此衝突的條件中,取得一個平衡,既能盡到公器的職責,又不會傷害棒球。希望以後某些激進的媒體能夠放棄炒作棒球、以獲取更高的購買量、收視率等等的手段,這些方法雖然短時間內一定會成功,但是長久之後必定會被球迷唾棄,因為這是違背事實也傷害台灣棒球的。

如何看待,要有信心

其實,三商隊的解散並沒有讓台灣職棒起死回生,因為其他問題還是存在,但是它的「犧牲」,卻會是一個讓其他球隊藉此可以再生存下去,並反省和改進的契機。而各個球隊出資者和球迷們,應該明確地去思考三商隊為何要離去,以及離去後的影響,而不是一股腦的跟著那些瘋狂的媒體走,畢竟三商有三商的考量,別人不能玩,並不代表你也不能玩。

現在台灣天天有人自殺,有人覺得不想活了,那你會因為這樣的因素就跟著自殺嗎?你家開麵店,巷口有一家麵店收攤了,競爭者少了,你會跟著關店還是趁機接收它的顧客呢?

或許,信心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台灣職棒本就風雨飄搖,三商隊引起的效應,讓其他球隊老闆更沒信心,這可能是除了某些媒體誇大事實之外,另一個他們在思考要不要解散的因素。而且,三商敢說走就走,也間接鼓勵其他球隊有勇氣跟進,不怕傷害球迷。

關於這點,我要在這裡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有兩個鞋廠的考察員到非洲考察,甲回報說:那裡都不穿鞋,千萬不要來這裡賣鞋,乙回報說:那裡都不穿鞋,趕快來這裡賣鞋……其實,有很多事情會不會成功,完全在那一念之間有沒有信心,看不看得到未來。

沒有改革,終究無用

從很多分析顯示,三商隊的離去就算有有負面的影響,可是整體來看,認真地思考,不流於情緒和無聊的悲情,減隊是對其他留下來的球隊有利的,絕對會讓職棒氣勢上揚。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職棒經營者和球迷有信心,也更盼望,其他球隊能夠藉此危機之時,好好改革,利用現在球員人數夠多,去做調整薪資結構,減少依賴洋將,建立農場等等這些喊了十年的老問題,讓這三商的犧牲小我,能夠真正的成就大我。

如果,現存的球隊不能藉機改革,只抱著瓜分三商留下的利益,享受其他競爭者退出的短暫利多,那總有一天,所有球隊都會追隨三商的腳步,永遠得不到球迷的支持,被迫離開,職棒永久不能復興。

最後,我們都是棒球迷,我想大家一定常看到很多美國球迷在球場上舉著「believe」,現在我也用這個字來鼓勵各位,關於三商隊的事情,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再難過,要「相信」明年的職棒一定會更好,要「相信」我們必能一起走出這職棒的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