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又長命的X世代球員2
台灣職棒第一個十年總檢討2

狄克楊 -- 1999.12.7發表於「球魂」
狄克楊棒球雜談

1970年代出生的年輕X世代球員,靠著球隊數目暴增以及前輩涉賭離開,迅速地坐上先發,並將長期壓縮後一代的空間。

由於原本以為1992年奧運代表隊員全部轉入職棒,應該可以解決創始四支球隊球員老化的問題,可是1993年聯盟卻同時擴充球隊數目,使得台灣職棒球員過少的問題,再度延續下去。

1994年雖然是台灣職棒票房最鼎盛的一年,卻也是新人最黯淡的一年。整年度只有三位新球星崛起,平均每隊只有0.5位,投手一位,平均每隊0.17名,野手兩員,平均每隊0.33員。這三人分別是統一獅隊的羅國璋、三商虎隊的林琨瀚和時報鷹隊的黃裕登。

1995年的情形如同1991年,又是碰上奧運前一年,業餘好手被綁住,使得今年崛起的新秀大多是前幾年出不了頭的球員。分別是味全龍隊的黃文博、三商隊的童琮輝、時報隊的王光熙、俊國隊的王傳家和廖俊銘。

以上共計5人,平均每隊0.83人,投手2個,平均每隊0.33個,野手3名,每隊平均0.55名。因為這兩年來可用的球員嚴重缺乏,使得職棒球員新陳代謝失常的傷害,在1995年達到最高峰,特別是四支老球團,先發陣容簡直都是洋將和本土老頭的組合。

還是增隊,重蹈覆轍

如果只純粹考量本土職棒的正常球員供輸,還好1996年奧運台灣沒參加,否則情形會更嚴重。原本96年將會如同93年一樣,有一群新生代的棒球好手投身職業殿堂,但是如同93年一樣,台灣職棒又在擴增球隊數,重複了歷史的錯誤。

和信隊和聲寶隊的申請加盟,可預言又將如同時報隊和俊國隊,導致整體球員水平被降低。不過這次原本聯盟是學乖了,不同意擴增新球隊,然而轉播權利金的事件,促成了那魯灣的成立,以及中聯只得被迫吸收和信隊,最後還是重蹈了四年前的覆轍。

1996年崛起的好漢,也正是這篇文章所要闡述的重點,從這年起,1970年代的球員開始發光發熱,迅速革了老球員的命。這些人分別是味全隊的張泰山、統一隊的吳俊良、三商隊的陳該發、時報隊的陳慶國和興農牛隊的賴有亮。

總計5人,平均每隊0.83人,投手兩位,平均每隊0.33位,野手3個,平均每隊0.5個。原本這年進入職棒的X世代球員應該不會這麼少,但是因為其他人都被綁在那魯灣和和信隊上,而這兩隊必須晚一年才加入職棒。

賭博發生,中生代走

1997年,還有更多70年班的好手投入職棒,但是總共有11支球隊,也增加了很多工作機會。97年的新英雄分別是味全隊的葉君璋、三商隊的林岳亮、兄弟隊的陳琦豐及董永興、和信鯨隊的李坤哲、陳連宏、闕壯鎮、台北聲寶太陽隊的柯良宗、嘉南年代勇士隊的鄞明村、台中金剛隊的倪國展、陳先宏、高屏生活雷公隊的林郁捷和賴建男。

合計13名,並不是歷年來新球員竄起人數最多的一年,由此可看出雖然球隊數目爆增了5隊,但是能用的好手依舊不夠多,球團還是喜歡使用洋將和老選手。這13位新星,平均每隊1.18位,投手1名,平均每隊0.09名,是歷年來最少的,野手12個,平均每隊1.09個。

同時,另外一個造成現在X世代球星稱霸各隊的原因也出現了,那就是賭博。賭博案在97年徹底爆出,老球員紛紛涉嫌,因而被迫離開職棒圈,特別是92年那批職棒中生代好手,隨著時報鷹的滅亡,就此結束職棒生涯,使得70年代的選手可以很快爬起。

奧運開放,新手投入

由於兩千年的奧運開放職業球員參加,於是業餘球星為了國家暫緩加入職棒的意義消失,這使得近兩年新世代的好手紛紛義無反顧的投入職棒,特別是兩聯盟惡鬥下球員薪資不正常飆漲,更讓新手有理由進來淘金。

1998年,新的職棒明星分別是味全隊的蔡昆祥、兄弟隊的陳瑞振、興農隊的陳俊和和吳哲宗、和信隊的洪啟峰、郭源治和闕樹木、太陽隊的李以寶、蔡泓澤、陳國樑、梁如豪、台中中纖金剛隊的洪宏明、許銘傑、丘昌榮、雷公隊的鄭景益、勇士隊的李奇嶽。總計16員,追平93年的紀錄,但是平均每隊只有1.6員,投手有4人,平均每隊0.4人,野手12個,平均每隊1.2個。

1999年,X世代繼續猖狂,分別有味全隊的許聖杰、統一隊的黃甘霖、曹竣揚、三商隊的戴龍水、兄弟隊的陳瑞昌、陳懷山、吳俊億、興農隊的張協進、陳文賓、胡長豪、和信隊的王光浩、郭李建夫、太陽隊的葉賢文、金剛隊的陳志誠、謝佳賢、勇士隊的吳孟財。也是16員,再度追平最高紀錄,每隊平均依舊是1.6人,投手5名,平均每隊0.5名,野手11個,每隊平均1.1個。

年紀輕輕,生涯還長

未來幾年,職棒隊伍數目的縮減是可以預期的,賭博的殺傷力可能也不會像97年一樣巨大,所以下一批業餘球員應該沒有機會像96年起成名的這50位好手一般,有著那麼好的機會,球隊不但多,而且隊上的中生代都被檢調單位抓光了,只剩下已經沒有多少年的老頭,因此很容易地就可以成為先發。

而且這些坐穩主力陣容的球員,平均年齡都不高,甚至比職棒元年剛開始四隊的平均年齡都還要低,像是今年中華聯盟六隊主戰球員年齡大約都在25歲上下。而以一個棒球選手大約可以打到30歲最為顛峰,到35歲才退休的條件來看,這批人只要自己不涉賭、職棒沒有滅亡、球技維持水準,都還有五年可以掙錢,算是非常幸運的一代。

而他們卡住後輩的現象,預計將在明年開始正式出現,明年爬起的新人平均每隊大概不會超過一個,因為各隊第二代新陣容的「換防」工程幾乎都已經完成,舉例來說,那魯灣這三年來,能夠成熟的好手都已經長大,所以才會從97年有6人竄起、爬升到98年有9人、下滑到99年只剩下4人,開國功臣都已經就地封王,後輩空間並不多。而三商隊的解散,更壓縮了生存的空間,更讓這代好手把每隊大約15個先發名額抓得緊緊的。

八零年代,好手更多

而下一批1980年代出生的業餘球員,數量雖然不如1960年代多,但是絕對是70年代那組人馬的好幾倍以上,因為1990年教育部開始舉辦少棒聯賽,試圖復興台灣棒運,同年職棒開打,創造了很多工作機會,讓很多家長同意小朋友投入,使得棒球人口馬上提昇。

這批球員中最優秀的,應該可以順著陳金鋒、曹錦輝的步伐,幸運地到美日去發展,就算不行,應該還是可以在台灣職棒冒出頭。比較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普通程度的球員,他們彼此之間競爭已經比以前激烈了,而只不過老他們幾年的前輩,卻年紀輕輕地就卡住球隊中的位置,短期間也不會退休,這對Y世代來說是相當大的生存壓力。

以球迷的角度來看X世代壟斷職棒的現象,是有點遺憾的,因為我們都很清楚他們之中有些人並非是真正有本事佔據這個位置,只不過是因為球隊過多和賭博影響,表現出來的技術真的和早一輩的有些落差。現在只能盼望他們能夠在眾多後輩強力競爭下,能有所成長,不然這個職棒是蠻難看的。

不管大家喜不喜歡,未來幾年職棒的主戰球員應該是如我預測的一樣,由70年代的菁英擔綱,80年代的新手想爬起會很辛苦。比較正面的看法應該是,只要球隊的隊數不增加,這幾年眾多Y世代好手叩關職棒,先不論能不能成功,都應該會對提昇職棒水準有些幫助,回到職棒早期的競賽水平是有望的,只是這幾年職棒的亂象,讓X世代的好手賺翻了,讓球迷們的感覺遭透了,希望未來的職棒都是一群真正有能耐的人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