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轉隊是常態
台灣博覽會大學2

狄克楊 -- 2000.1.25發表於「球魂」
狄克楊棒球雜談

台灣職棒的球團、球員、球迷三方必須接受球員轉隊是常態,那弱小球團才能以培養明星選手為經營方式,並以此生存下去。

上次說到台灣職棒的自由球員制度……

關於台灣的自由球員制度,仔細看來,現在的球員好像很自由,又好像很不自由,因為合約有很多種。中華聯盟的新式球員合約保障了選手,因為他們可依一年一簽的合約,獲取利益,但是合約到期時並不表示可以任意轉隊,還是需要資方的同意。

但是有些老球員仍舊延續舊式不定存續的合約,並未換約,因為和球團有未來留下來擔任教練的默契在,所以雙方不會去碰觸這個敏感的問題。此外,某些新一代板凳球員,事實上是在沒有簽約,或是一年一簽的合約到期後一直未續約的情形下繼續打球,因為球員害怕被球團任意開除,所以只能吃下這個悶虧。

因此即使有一份合理的合約,然而是否真的會被雙方確實執行,在台灣的職棒圈內相當令人懷疑。另外一邊的台灣大聯盟,從一開始就強調複數年合約,這類合約的優點已經慢慢被認同,像是今年興農隊要吸收味全隊的好手,就同意和某些球員簽下複數年合約,這是一個比較進步的現象。

不過,要讓「博覽會模式」在台灣運作,以上這些自由球員制度上的缺失並非最大的障礙,因為總有一天會有真正的自由球員出現,因此問題是在於自由球員轉隊風氣的是否被球團、球員、球迷三方同時接受,這才是關鍵所在。轉隊的風氣未開,就會使得球員先選擇待在弱小球隊,以求成長,然後再找機會轉到有錢球隊事情不容易發生。

各隊歧見,轉隊障礙

目前台灣的球隊已經漸漸可以接受球員流動是職棒的常態,但是各隊之間的本位主義還是存在,特別是中華聯盟這邊。由於球團和球團間彼此的不合,就會認為其他球隊或是那魯灣那邊的球員比較糟糕,即使自己隊上某些球員成績根本不如對方,總還是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好」,無法以一種發掘別隊選手優點的方式去看他們。

特別是賭博事件爆發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謠言四起,在不明瞭別隊內部管理之下,球團對於吸收別隊球員越趨謹慎,這使得球員換隊的機率減小。而某些想要換個環境再出發的球員,都有可能被扣上是因為和放水有牽扯、所以在原隊才會待不下去的、想要離開的大帽子,然而事實上他可能只是想尋求更高的待遇而已。

球員對於換隊的接受度也是該加強的,很多球員並不喜歡美日職棒球員的生活方式,不願意一直變換環境。甚至是這環境沒有自己的發展機會,也會因為不想搬家、不想去適應新球隊、新公司等等的理由而留戀在此,而失去了更高的薪水、更多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

球迷心態,轉隊反感

最不能接受自由球員轉隊的應該是球迷,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即是在美國,還是有些球迷不能容忍球員為了錢落跑的舉動。而在團體大於個人,這樣文化下成長的台灣球迷,比美國人更不能釋懷,「叛徒」字眼的出現,代表了球迷對於球員不能從一而終某一支球隊的反感,這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此外,美國職棒還有豪華稅的制度,要求薪資花得多(當然就是指吸收了很多自由球員)的球隊必須給薪資少的球隊一些錢,以彌補弱小球團的損失,或是日本職棒獲得自由球員的球隊,必須付款給球員的母隊賠償金。這兩個制度和「博覽會模式」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間接承認了明星選手的離隊對於原本球隊有很大的傷害,這傷害應該被弭平,所以願意砸錢的球隊要負責。

換個方式想,弱小球隊幫有錢球隊培養出人才後,還可以得到金錢的回饋,應該會促使他們比較甘願如此做,或是不爽的程度降低些。不過,在台灣要某一有錢球團出錢給另外一個沒錢球團,短時間內應該是天方夜譚,落實選秀和自由球員是比較可以期待的。

球探優劣,決定成敗

談完了外在條件,一個球隊因為錢不夠,要以培養年輕選手的方式存活在職棒圈內,球隊內部還是需要有些條件,不是每一支沒錢的球隊隨隨便便都能這樣做。首先是球探要夠強,這支球隊必須有能力去發掘有潛力的業餘球員,和看出其他球隊哪些球員是被埋沒的。

因為即使擁有很多位置給新人,但是給錯了人,給一些永遠不會長進的人,終究還是無法培養出巨星,這樣球團是無法得到好處的。雖然博覽會隊老闆沒錢投資在自由球員上,可是小聯盟農場培訓、球探佈線、中美洲設棒球學校找球員等這類事情上,他們的表現可都一直不錯。

美國職棒隊球探目前的舞臺已經離開了美國本土,從中美洲到全世界,因為在資訊、媒體發達並公開的美國,本土的好手已經很難不被發現,球探想要找到埋沒的天生好手機會並不高。反倒是國外的好手可能會被隱藏在某個角落,等待球探去挖寶,因此球探功力強的球隊就能從此用較低的價格,買到未來的巨星。

台灣派系,令人遺憾

台灣的情形比較像美日,慢慢是個好手不可能隱藏的時代,而且台灣地方小,青棒棒球名校是哪幾所,連一般球迷都能朗朗上口,好像球探發揮的空間不多,擁有好球探的職棒球隊能佔的優勢並不多。但是,有一個現象卻是台灣職棒隊球探有存在的強烈必要、弱小球團可強化球探組織來生存的因素,那就是台灣棒球圈的派系、門閥鬥爭。

台灣棒球界承襲了東方社會強調家族、關係的傳統,也很習慣性地會各自形成派系,當一個派系得勢時,旗下的球員就會受惠,不同派系的球員可能就會被打壓,這也就是每次國手名單公佈後,總會有遺珠之憾的原因。這種現象存在台灣社會各個角落,政黨政治、學術派別、公司小圈圈等等都是這樣,不能說是棒球圈比較黑暗。

以一個球員觀點來看,他能否出頭天和跟不跟對教練有很大關係,因為教練掌握了出場、選上國手、保送甄試等等一系列相關的機會。如果一個球員被教練排擠,那他的上場機會幾乎是零,而且為了不讓對手變強,很多球隊都寧願留下這些自己不用的好手,也不願放出去強化對手的實力,這是比較讓人難過的。

內部條件還有哪些呢?容我再賣個關子,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