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魯灣的危機
台灣博覽會大學5

 狄克楊 -- 2000.2.29發表於「球魂」
狄克楊棒球雜談

那魯灣介紹球員到海外的行為雖然並非不法,甚至是個可以藉此打敗中華聯盟的利器,可是卻會讓球迷感覺很奇怪,直接影響到台灣大聯盟的發展。

上次說到那魯灣仲介球員到國外的事……

那魯灣是以提供到美日的機會來吸收球員,但是他們和「博覽會模式」還是有點不太一樣,那就是他們無法藉此和球迷建立感情。因為當這些球員在台灣大聯盟比賽時,是抱著等待美日球團來買的心態,隨時會走,並不像國外的小球隊的新星,至少在具有薪資仲裁資格之前是不會離開的。

沒有美夢,哪來支持

而且,國外的小球隊萬一碰上某一年剛好有一群球員通通成熟,薪資還沒狂飆,球團可以忍受,那一年就會不放出任何球員,全力拼冠軍,以回饋球迷。不管有沒有成功,球團隔年一定會放出這些薪水要起飛的人,因為球隊絕對負擔不起,然後重新再進入重建的循環當中,請球迷再跟著球隊一起走一遭,利用新的希望和夢想抓住球迷。

那魯灣無法提供這種「美夢」,因為他們是個聯盟,四隊都是自己人,無法營造一個奪取冠軍的目標,然後請球迷做夥打拼。如果那魯灣是個球隊,例如是中華聯盟中的某一隊,或許還可以有這種感覺,但還是不盡相同。

現在的台灣大聯盟變成只是個那魯灣展現球員能力的場所,雖然這些想去國外而暫時待在那裡的球員,一定會全力以赴,台灣大聯盟所呈現的技術水平會提高,甚至有可能會超過中華聯盟。但是所演出的職棒棒球,變成一個純競技、沒有感情的戲碼,因為球迷都知道他們是過客,對這支球隊沒有向心力,球迷也不會支持這支球隊。

國族意識,窄化思考

而且不同於美國職棒弱小球隊的球迷,台灣大聯盟的球迷沒有一個期待的目標,不能看著球員慢慢成長然後球隊封王,並在這過程中和球隊有交互作用。更可怕的是台灣的棒球觀中包含著強烈的國族意識在裡面,那魯灣販賣球員到國外的作法,可能已經被外界球迷解讀成為類似政治的〔賣台〕行為。

台灣的棒球熱最早奠基於日據時代,但是會成為全國人民最喜歡的運動,是因為七零年代的三級棒球熱。那時台灣外交受盡艱辛,棒球的成功變成人民受挫後反撲的方式,雖然現在已漸漸淡去,但是在很多人心中棒球仍然是國家對外提昇尊嚴的替代品。

這也就造成很多人很喜歡看中華隊痛宰日本、南韓、美國、古巴等隊的比賽,對他們來說打贏外隊,就好像消滅他們國家一樣,可以一吐平常被這些國家欺負的怨氣。因此那魯灣很積極地將球員送到國外,可能會使得球迷覺得這好像是〔叛國〕的行為,沒有替國家留下好手,反而還串通外國人把自己的子弟賣到海外。

球迷怪罪,找好承擔

雖然這些到國外的球員,還是可以在國家需要時回到國內,組成國家代表隊,

可是能不能回來是取決於國外職棒組織同不同意,因為很多國際賽事比賽時間和職棒球季衝突。這可能會使得中華隊的實力受損,說不定會導致重大國際比賽敗戰,讓球迷不滿。

球迷在思考球員個人出路時,是會在站在球員的的角度,鼓勵他們在國內職棒不景氣時,出國賺錢,可是球迷們還是需要中華隊獲勝。所以,萬一中華隊表現不佳,球迷在無法責怪球員因為國內環境太差到海外追夢,而不幸無法回饋國家之下,送球員到海外的那魯灣可能會不幸地變成球迷的受氣包,

因此,那魯灣的行為雖然有其必須生存下來的背後動機,所作所為也並非十惡不赦,然而有可能會造成球迷對他們的負面觀感。如果那魯灣再繼續做球員仲介的工作,台灣大聯盟的現狀大概只能永遠維持這樣,一個高水準、但是沒辦法激起球迷全心投入的比賽。

環境不佳,收入不夠

說完了那魯灣的問題,接著來談談〔博覽會模式〕所引發的另外兩個話題,第一是什麼決定了球團的大或小。這一系列文章,多半是希望台灣的小球團能夠參考美國的小球團經營模式,也就是建議球團已經確定本身的大小之後,如果不大,那就可以抄襲別人的理念,並沒有提到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球團有大小之分。

美國的球團有大小之分,多半是球團本身所在屬地的人口多寡,因為這牽涉到球團收入,也就是所佔有的市場大小影響這個球團有無金錢去運作。但是台灣卻不是如此,反而是背後母企業的大小決定了這個球團有沒有錢。

台灣球迷眼中覺得這支球隊有錢,是因為這支球隊背後的企業夠大,反而不是因為球隊屬地的人口夠多。像是中華聯盟兩大球隊,統一隊屬地的台南是全國第四都會,和信隊屬地的嘉義只是全國第七都會,反而是市場最大的台北兄弟隊卻因為企業體不夠大,被認為是小球團。

為什麼最大的市場,反而無法讓在此的球隊因此有很多資金去運作?可能的原因應該是我們的職棒市場不夠成熟,觀賞棒球的消費行為仍然不如美日多,因此即使台北隊擁有最多的消費者仍舊無法創造足夠的利潤讓球隊運作,因此球隊只好從母企業拿錢來玩,於是母企業有沒有錢就決定了球團的大小。

球員愛錢,無法阻止

第二個話題可能是很多小球隊經營者都不太想聽的,那就是球員都愛錢,絕對會想要更多的錢,根本阻止不了。現在各國職棒小球隊老闆都會抱怨球員太貪心,要太多的錢,可是老實說,這是人性,根本就不太可能要求球員滿足自己的薪水。

因此,小球團與其抱怨這些球員一切向錢看,沒情沒義,還不如面對現實,接受這個天性,然後以未來球員成熟後能夠到別的有錢球團去要更多的錢,這個條件去吸引有潛力的球員加盟。而球員長大離開時小球團也不要太感性,一廂情願認為他們會感謝你的栽培,的確有的球員是會銘記在心,可是那畢竟不多。

最好是抱著各取所需,兩不相欠的心態,不要覺得球員好像虧欠小球團很多,因為球員多半會認為他們已經對母球團做的夠多了,他們有權利去拿到他們應該拿到的價碼,離開不是背叛,而是雙方合約結束而已。小球團先有這樣的心理建設,在碰到球員跳槽時才不會難過,如果有球員心中有對母球團的情義,那就當作中了特獎一樣,小球團可以考慮怎樣給予這個球員特別的待遇,例如未來留下來當教練等等。

最後,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寫了連續五篇又臭又長的文章,無非是希望台灣的小球團可以從中找到美好的明天,畢竟如果球隊要做下去,比錢多的瘋狂玩法真的會把自己搞跨。因此,寄望台灣小球隊能夠利用本身擁有球員出賽機會的最大優勢,發揮到及至,球團經營理念轉變成以先利用養成選手交易來生存,並給予未來希望去抓住球迷,然後再伺機突起,偶爾奪下冠軍的這個方式,這樣或許會比較經營的下去,可以在一堆金錢帝國球隊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