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十支職業隊?

lootech -- 1999.5.15發表於「球魂」
棒球二三事

風風雨雨過了十年,台灣的職棒界現存十支職業球隊,或許該說是八個球團正確些,但這是我們的幸或不幸?不知大家可曾想過,我們非要有這麼多的職業隊嗎?

台灣大聯盟在228日舉行了國內職棒史上首次的本土明星賽,賽會過程完全不見洋強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本土情懷。撇開球賽的水準不談,我想這場球賽背後所代表的才是真屬於台灣的棒球。

從當年俊國、時報投入中華職棒再到台灣大聯盟成立及和信的獗起,所有的球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龐大的外籍軍團。

給球員一個機會

台灣大聯盟成立之初,最為人垢病的一點即為球賽品質的低落。技術水準差距頗大的球員同場競技,不但失去棒球賽中不確定因素的特性,反而將籃球中絕對優勢的文化帶入了棒球。直到現在仍有人奉行著--扁「中」擁「台」是非主流,是不懂的欣賞球賽的門外漢。

其實不然。整體而言,台灣大聯盟本土球員的整體水準和中華職棒確實仍有段差距存在。但不可否認的,TML給了球員另一個舞台,有人善用這機會將自己的球技水準帶入另一個階段,可見台灣在缺乏比賽的環境下,扼殺了部分球員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整體水準的提升。

有人或許質疑,TML成立之初除了轉檯明星們外,有幾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倒不如這樣說:「明星不一定好用,好用的不見的是明星,不為眾人所吹捧不代表他沒有進步的空間與實力。」如果您試著脫去有色眼鏡平心靜氣的想想,從美日到台灣是不是都有許多這樣的球員存在。少了那分成見後,相信有朝一日如適度減少球隊,球迷將有機會欣賞到真正的台灣職棒。

企業合作是條路

企業經營瓶頸的出現,這可能是職業運動發展在台灣的另一個問題。由非單一企業組成的球團在國外的例子比比階是,許多企業實際上是持有多數的股權兒手末經營權,非完完全全擁有球隊。

台灣某些球團經營手法猶如甲組球隊生態的延伸,這在未來球團發展運作上將會出現不小的阻礙,這或許不是他們所願見,但限於企業體質的影響,這似乎是唯一的經營手段。

企業合作的優勢正在於財力與資源不甚雄厚的企業可以相互支援、互補,帶給球迷名附其實的職業球團。何樂而不為?

劃地自限或邁向進步

求過於供,球員間競爭力不足,以至技術水準難以提升。資原分散,球團發展出現瓶頸,給了球迷半調子的職業品質。國內已有球團坦言,今日我們所能給球迷的就是這麼多了。

雖然職棒正逢低潮,仍有企業願意投入資源朝職棒進軍,球團更應利用機會改變以往與合作對像僅止於花錢掛廣告贊助的業務關係,現行經營者何不放下老大身段將願意合作的企業視可以一起打拼為好拍檔。中華與台灣兩聯盟更該揚棄鬥爭心態轉以減隊合作來面對球迷。如此,既可擴大球團的經營空間,更能將台灣的職棒推向另一個天空。

末,至於企業合資後的隊名及球團運作呢?我相信這對馳騁商界的精英們不會是個困擾,我們會有什麼樣的職業棒球,且看手握資源的企業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