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少了點東西

lootech -- 1999.5.29發表於「球魂」
棒球二三事

如果問起球迷:『台灣兩聯盟的球賽有何不同?』相信有不少人的回答是:『那魯灣的比賽看起來就是怪怪的,好像少了什麼。』事實上連我都這麼覺得,

這個體制獨步全球的台灣大聯盟究竟缺了什麼呢?

棒球別於影藝

台灣大聯盟在成立之初對中華連盟的挖角著眼點並非完全站在球員實力的考量,這點由挖角對象幾乎衝著龍象兩隊即可證明。

邱復生將打造媒體王國的經營理念注入那魯灣的經營策略之中,認為球迷將如草隨風而倒。這或許是他的想法,但對棒球不算熟悉的他,卻忽略棒球文化中,球迷對於支持對象的情感和一般人對影視紅星的崇拜是不相同的。

簡單舉個例子,劉德華就是劉德華,在影迷心中,他不過是個體戶,而不是「XX公司的劉德華」,既使他東跑西跳,支持者也不會在乎他的東家又換了誰。反正,上台高歌的還是劉德華嘛!

但當你提及張泰山時,別人的回答肯定會是:『哦!味全隊的張泰山嘛!』如果他換了東家,支持張泰山的味全龍迷並不一定會隨之轉換支持對象。沒錯!就如同一場團隊的比賽,棒球迷的忠誠與支持不只因為單純的個體,也包括他們所屬的大家庭。

因此,那魯灣成立之初,也許冀望藉球星的舞台轉換來拉攏球迷的支持,但很不幸地,事實並未完全如其所願;相反的,台灣大聯盟的動作反而招致不少球迷的怨憤與不滿,這恐怕是當出他們始料未及的。正如李居明跳槽時不少象迷曾說過:『我還是支持李居明,但我永遠是象迷。』這正是棒球的奧妙所在。

缺少真實感

一個公司,四支球隊,這是大眾至今對台灣大聯盟的第一印象。相較於世界其他主要的職業運動,這是非常少見的制度。當球迷問起太陽老闆是誰?那魯灣。勇士老闆是誰?還是那魯灣。球員的歸屬?仍是那魯灣!

早期中華聯盟的「味全」金臂人大戰「兄弟」假日飛刀手,物換星移來到台灣大聯盟後,卻成為「那魯灣」太陽之黃平洋單挑「那魯灣」勇士之陳義信。

職業運動除了比賽吸引球迷外,球隊的風格與對決則是另一個為人樂道的話題,不同的比賽組合可讓球迷有不同的感受。

以中華職棒為例,味全讓人聯想到速度,兄弟則是蛻變中的蝴蝶,統一軍容完整,但在台灣大聯盟我們卻看不到各隊風格的差異。台灣大聯盟給了球迷四支「制式化」的棒球隊,說好聽點是可以平均四支球隊實力,但失去了各球團在戰力上的競爭與對立,結果在許多人眼中卻感覺像是場棒球的表演賽。

自打嘴巴

中華職棒沒有選秀,球員間的交換管道也不算通暢,這是中華職棒聯盟十年來沒有進步的弊病之一。台灣大聯盟當初藉著中央集權式的管理訂定選秀與球員交易制度,可惜立意雖佳卻未徹底落實。

單就元年墊底的金剛隊的補強來說,那魯灣已不知用了多少「特案」、「優先權」來為其補強戰力,也難怪有人會說:「乾脆直接把冠軍頒給金剛不就好了。」如此一來,與沒有選秀的中華職棒聯盟又有什麼差別?充其量只是用詞上的不同。

而林琨翰、童琮輝、李居明加盟後的「球員交易」,台灣大聯盟更是自個兒賞了個耳光,讓這制度完全失去意義,從這裡也可看出經營者對棒球的認知還有待加強。

亦即那魯灣的球團並沒有自主權,上從球員的去留,下至隔年的續薪,球團幾乎沒有插手的空間那麼球團的功能在哪裡呢?這樣的球團有存在的必要嗎?沒有功能的球團,如同缺了翅膀的鳥兒,鳥雖然還是鳥,卻已無法飛翔,名不副實,徒具型式。

結語

從以上幾點多少可看出台灣聯盟和中華職棒大抵上的差別,說穿了,那魯灣的經營方式缺少的正是這網站的名字~~球魂,一個沒有靈魂的棒球不過是個由木頭、牛皮加紅線的球罷了,一個沒有感情的東西能吸引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