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IBA世青賽看台灣棒球

lootech -- 1999.9.18發表於「球魂」
棒球二三事

十二隊與會,兩百餘選手參與的1999年第十八屆IBA世界青棒賽最後在中華台北與美國的九局鏖戰後畫下句點。藉此次在台灣舉行的IBA青棒,可能是看清台灣棒球問題的好機會。

棒球協會果然業餘

那魯灣成立後,種種行動開始挑戰台灣的傳統棒球生態,雖然有不少球迷對那魯灣方面行事風格的反感,但也有越來越多的球迷,開始質疑中華棒協的行事能力及專業程度。

IBA世青賽期間,棒協方面業餘的行事,更是一覽無疑。例如:球場播報工作,交由完全不諳棒球運動的工讀生處理,以致播報時狀況頻出,要不是唸錯球員名字,報錯背號,再不就是無法充分了解球場上的狀況,造成場內資訊無法在最短的時間正確傳達給現場的觀眾;另外,大會賽務工作人員的不專業,造成主審因雨勢過大召回球員暫停比賽之際,負責賽務的大會工作人員竟表示:「球賽暫停與否須由技術委員決定」。就因為大會工作人員分不清球賽暫停與取消的差別,讓觀眾只能在場中無時限的等待。

對許多球迷來說,可能永遠都不會查覺有任何異狀,對棒協來說,也可能只是賽會中的小插曲,但在筆者眼中,狀況的發生,肇因於大會自身的態度問題--「事多不如事少,事少不如沒事好」。這就是棒協在IBA賽會中表現的心態。

台灣棒球的環境改革,制度建立….等,是項須要許多人通力參與的工程。但令人憂心的是,如果棒協本身的行政人員,認為「看不見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即便有一天,決策階層開始推動改革,但基層的工作人員只當成是額外的負擔,而無法將上層的意旨落實,那麼推動再多立意極佳的改革也是枉然。

專業的重視與尊重是台灣棒球要進步的第一步

同樣是十個年頭,南韓棒球界所努力出來的成果和台灣就是不同,以往許多台灣人總認為,KBO不引用外籍球員,是鎖國封閉的行為。也許站在台灣的角度,南韓球界在形式上是保守的,但事實卻非如此;韓國球界在制度及環境的建立過程中,不斷吸收美日兩大職業球界的經驗,建立出一套真正適合自己的棒球生態。至於成果如何,相信去年的曼谷亞運、今年的亞錦賽,南韓已作出最好的證明。

台灣棒球界不進步的問題,就出於棒球界嚴重的本位主義,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下,相對地也就不重視專業人才,更遑論接受來自國外的新觀念。

八月五日,IBA青棒開幕戰中華台北出戰南韓,是台灣首次在國際賽中使用球場大螢幕設備,但在開賽前轉播單位的不配合,及主辦單位事前要求務必使用大螢幕的情形下,球場控制室員在球賽中,讓明知不該播送的畫面,出現在外野的顯示幕上。最後,在IBA當局嚴重警告下,工作人員索性關掉螢幕,以利球賽的進行。

螢幕的使用不當的原因,並非控制室人員不了解螢幕的使用原則,而是轉播單位和大會決策層,事前未善盡溝通協調之責,在和控制室協調過程中,又完全不理會控制人員所提出的建議,或是參考國外球場行之有年的慣例,一意孤行的結果,錯誤自然發生。

這項賽會中的疏失,只不過是整個棒球圈不尊重專業的案例之一。從早年,球界希望藉「不得於二十三歲前加入職業隊」的門檻限制,期望在職業隊成立後依然保持國家隊的實力,以使業餘與職業能齊頭進步,並跳過當年南韓業餘界因職業球團成立而造成國家隊實力貧弱、社會隊蕭條的陣痛;縱使當時就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評估過於理想,不實際,但在棒球圈決策層狹隘的視界下,這些人的聲音被視為異端邪說。但事實證明,這項門檻限制真是錯了。

而陳志誠、林英傑、郭泓志三名高中畢業生加入職業界一事,更遭某些號稱棒球專業人士的批評與反對,而所持的理由不免好笑--「抗壓力不足,揠苗助長」、「球員愛錢,價值觀偏差」…等。如果這些都算是阻止高中畢役男轉入職業的理由,美日韓等國,不會年年有為數龐大的高中畢業生投入職業界;且在美日的棒球歷史中,高中畢業生的整體成就,更勝大學生或社會隊出生的選手。

台灣棒球圈無論業餘或職業,有太多太多閉門造車的惡例,即使我們的職業界用封閉的態度,花了十年,買來慘痛的教訓擺在眼前,但醒來的人似乎有限,棒球界何時才會醒?不知道,筆者只想說:「台灣棒球界不是沒有專業的人才,只看棒球界怎麼去發掘他們,尊重他們。」

媒體專業認知不足 重蹈曼谷亞運的錯誤

筆者在較早期作品,「專業媒體在何處」一文中,以含蓄的態度點出台灣媒體不專業的實證。其中最讓人感冒的,便是記者在對棒球專業素養不足的情況下,非但不能客觀完整地陳述事實,更可怕的是,藉傳媒的力量,傳遞用錯誤的觀念誤導大眾。

以這次IBA的一系列報導為例,除看到極少數記者較客觀分析的報導外,各大報可說是一面倒傳達給大眾一個訊息─「古巴是中華隊奪冠唯一的絆腳石」;更有媒體直指,今年是中華青棒隊最有機會奪冠的一次。相較於美國紅襪隊球探對中華隊的評語:「除曹錦輝一人外,整體戰力並不突出,略遜美國、古巴」。由此便可看出,台灣媒體在資料搜集上,仍待努力。

從去年曼谷亞運,到1999IBA青棒賽,媒體依然沒有多大進步,去年在亞運前告訴球迷,韓國是十年前的手下敗將,今年IBA告訴大家,中華隊的實力與古巴在伯仲間。

台灣媒體可怕的地方就在這,在缺乏實際資料的佐證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傳遞錯誤的觀念給大眾,筆者在過去文章中也曾體諒台灣記者的難處,希望傳播媒體不要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妄恣評斷,用事實的報導替代評論性的文章,只是台灣媒體依然如故,忽略身為新聞從業該有的職業道德,繼續誤導球迷,台灣球迷何時才會看到能夠百分之百去信任的報導呢?

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台灣棒球運動

「中華健兒勇奪1999IBA世青賽亞軍」,賽會結束了,筆者很高興一群高中生,用汗水為自己爭取到這份榮譽!身為台灣棒球迷的我,更為他們的努力感到與有榮焉。

IBA期間令筆者感觸最深的是,各國球隊的教練與球員間的關係,像朋友般,球員在場上奮戰演出,不論結果如何,回到休息室,總會給選手善意的回應。曾有一次,南韓球員秋信守在右外野撲接飛球,球還是落地了,結果雖不完美,但回到場邊,教練用微笑,拍拍肩膀的舉動,鼓勵這位選手;但在中華隊的休息室,卻鮮少看到這樣的舉動。第二名的結果,許多人回應給球員的是指責與不滿,這是可悲的台灣棒球。

只有冠軍才能肯定球員的努力,這樣的態度是不正確,是可悲的,除了國情特殊的共產國家--古巴,鮮少有國家用「結果」對球員的努力作斷語。其他國家的球員認真,我們的選手何嘗不是,但冠軍只有一個,我們不能用獎牌代表一切。台灣的社會一直用「冠軍至上」錯誤的觀念去面對棒球,特別是在三級棒球階段,完全用成績去決定一切,這不但錯得離譜,更是急須改變的要務。

台灣的學生棒球運動中除了冠軍,似乎容不下其他的字眼。賽會結束後隔天翻開報紙,媒體開始批判為何沒留下冠軍獎盃,轉述球員與教練間的指責,檢討球員配球失敗…等等。難道沒有人覺得擊敗眾多強敵,拿下亞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嗎?

台灣棒球是該放下民族主義大旗出征的時候了,環境已然變遷,早年的非常手段,更應儘早畫下句點。民族主義的大旗,讓台灣棒球百病叢生;選手的努力會因比賽成績欠佳,完全被否定;為了拿下冠軍,社會不能再教育球員:「為了冠軍,沒什麼是不可以犧牲的」。

球迷不是凱子 請還給球迷基本的尊重

提供一個安全而舒適的看球環境,是讓球迷最直接感受到尊重的第一步。IBA賽會期間,主辦單位讓球賽在一個尚未驗收完工的的場館舉行,即使澄清湖球場號稱是國內設施最完善的場地,但一個尚未驗收的球場中,是否隱藏著看不見的危險,又有誰知?球迷的權益又在哪裡?

和美、日、韓的球迷相較,台灣球迷真是既可悲又可憐,職業棒球運動發展多年,不但未見環境的成長,甚至連在一個像樣的球場欣賞球賽都是奢求,這代表著什麼?代表在球團眼中,球迷不過是群花錢看球的冤大頭。

台灣的職業棒球運動,因為沒有確實落實主場制度的實行,直接影響到球場的興建與看球環境的改善。想想宛如違章建築的高雄立德球場,再看看中外野看台多了個窟窿的台北球場,每當職業球團抱怨球迷在哪的同時,更該好好想想,既然球團本身不能提供一個舒適的看球環境,自然影響球迷進場的意願。

球迷是職業球團衣食父母,但台灣職棒界對球迷所展現的誠意卻相當有限,甚至希望球迷先多捧場,等球迷餵飽了球團,球團再開始考慮如何「回饋」球迷。這樣的思考邏輯,未免讓人覺得好笑,球團不先投資,何來誘因讓球迷去支持?要說台灣職業球團和球迷的關係,筆者深感,台灣大部分球團至今根本是「愧對」台灣的棒球迷。

球迷可愛 沒有消失

從我真的用「心」去看棒球開始,我總覺得球迷是可愛的,他們單純,沒有太多的負擔,不管是支安打或是漂亮的守備,球迷都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為球員喝采,即便喉嚨因撕吼而不適,雙手因鼓掌而紅腫,對他們來說這一切都微不足道。他們心中唯一的希望,就是將自己的力量借給場上的球員,讓球員有更精彩的演出。

三年來,我在台灣現場看過幾場最讓我感動的棒球,一是1997年的IBA青少棒,再就是1999年的IBA青棒賽。

兩次讓我感動的不全然是場中的比賽,而是場邊的觀眾,從觀眾的雙眼和肢體語言的表現中,看到大家對棒球的熱情與喜愛;剎那間,沒有兩聯盟的惡鬥,暫時拋開思考台灣棒球的積病,我可以快快樂樂看一場「單純」的棒球賽。好久沒有這種感覺,球場不再冷清,球迷朋友百分之兩百的融入比賽,我就這樣被感動,一瞬間,我把對棒球的煩惱與不滿拋之而去,用紅腫的雙手享受了一場棒球賽。

為什麼職業棒球不如一群高中生的球賽吸引人?因為台灣的職業棒球不「單純」,兩聯盟的鬥爭,造成不斷的口水戰與陰謀論。看球成了一種負擔,球賽之餘,甚至還得花心思去懷疑某次的失誤與安打,一場的完封與球速的展現,是否又隱含著「廣告」的嫌疑在裡頭。

不管兩聯盟是合作、是合併,「單純」的棒球才是吸引人的戲碼,當職業球團有此體認,以進步作為競爭的著眼點,才會有更多的球迷進場看球。不是球迷不愛棒球,而是兩聯盟用場外醜陋的戰爭,逼走許多想享受「純」棒球的球迷。

希望

洋洋灑灑寫了不少筆者在IBA世青賽間的感想,對我來說,許多在世青賽間的點滴,正是台灣棒球運動積病的縮影,藉著事實的佐證,讓大家了解到,許多問題確實是存在的。

從下筆到定稿完成,斷斷續續花了筆者近一個月的時間,其中包括資料的整理,文章的刪修…等。當然,文章的成就,也要感謝許多同是熱愛台灣棒球友人們大力協助。相信會有不少讀者覺得,在下的文章批評多於建設,甚至認為批評要比建設來的容易。坦白說,我非常贊同這樣的想法。正因自知建設是件非同小可的工程,實非一人能獨立完成,也因此,轉由問題的點明,望主事者們看到後,能好好思考,如何去善待台灣的棒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