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們醒醒吧

lootech文/黃冠雄整理】2000/11/27發表
棒球二三事

前言

雖然我不是忠實的籃球迷,但當我看著職籃運動熱熱鬧鬧進行選秀,熱身賽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萬萬沒想到,職籃卻如龍虎兩隻職棒隊一樣,一夕間,什麼都沒了。看著職籃的走到這步田地,不禁更讓我擔心起台灣的職棒運動是不是也有走入歷史的一天。

身為一個棒球愛好者,有千萬的不願意看著職棒落寞,更衷心台灣的職棒運動能找回球迷,重返榮景。老闆們,該是醒來的時候了!

徹底消費者的需求

球迷為何會走入球場?因為他們對經營者所提供的商品能投其所好。換言之,經營者要提供消費者有所需的商品,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要了解球迷的需求,自然需要進行市場調查,台灣的球團有做過嗎?或許有,但我沒遇過,也可能球團根本沒做過。不能確切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自然無法提供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最後卻只在旁高喊:『為何球迷不來看球呢?』

就以這次球團間齊頭式集體調降薪資的動作為例,球魂網站對此事所做的民調,有百分之八十的網友不贊成這樣的舉動,如此的結果可給經營者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不只如此,更要用心檢討,多年來,多數球團一直忽視消費者該有的權益,漠視球迷對球團的期待,消費者感受不出球團隊重視他們誠意,當然嚴重影響球迷進場的意願。

球迷們每經歷一次期待的落空,失望的累積越是增加,對球團及所屬企業來講,只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當球迷厭倦了這份感覺,自然不會再將情感的認同建築在其上,球迷離開時,也正代表球團失去了衣食父母。

職業運動的經營,萬萬不能僅以球隊的成績為出發點,成功的經營,在於能否為球團或與相關之企業帶來最大的商業利益。說簡單點就是,只要能吸引球迷消費,哪怕戰績再爛,都是成功的經營。當然,筆者並非是要告訴大家戰績不重要,只是想提醒各位老闆們,職業運動不能用業餘時代的方式去經營,如果經營者只重球場的勝利而忽略場外的行銷包裝,那他永遠不會成為一位好的經營者。

職棒運動不會只因合併而重生

許多人認為台灣職業運動的式微,除放水案外,再者便是台灣大聯盟的成立,造成球隊過多,以致粥多憎少,球員間競爭力下降,整體水準滑落而影響球迷看球的意願。

沒錯,台灣大聯盟的成立,對台灣棒球生態帶來不小的衝擊,但仔細來看,台灣大聯盟的成立,也讓大家看到以往台灣球界存在的弊病,在此要再特別強調!『問題不是因為那魯灣的成立而產生,是因那魯灣的成立而突顯。』如球員交易管道的不暢通、漏洞百出的合約問題、沒有完善的選秀制度、毫無章法的棒球環境…等諸多問題,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台灣的職棒運動是一場『沒有遊戲規則的遊戲』,這場遊戲在台灣大聯盟成立前,已經玩了七年。

光是聯盟間的合併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合併只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

以大家較熟知的李居明事件為例,不論是否合併,如果兄弟當初能以合理的合約內容規範球員,雙方在約滿重新議約時均能有所依據,即使球員真有違反合約內容的行為,球團在法律上仍可站穩立場,依約要求某種程度的賠償。

如此一來,是非分明,球團和球員形象不致因未證實的消息受損,雙方在尋求新合約時也能有所適從。技術水準提升則是另外一種最常聽到支持合併論的理由。聯盟合併就會出現更好的選手嗎?答案是否定的。球隊的縮減,會將技術層次較低的選手予以淘汰,球隊間的對抗性可能因此增加,相對於球技處於整體環境高階的選手來說,他們並不會被淘汰,因此球隊是否裁減和個人技術水準的提升一點關係也沒有,今日即便球隊縮減,選手也不可能將球打的更遠,跑的更快。

缺乏科學化的訓練、球團中過於精簡的人員編制、錯誤的洋將使用政策、毫無育成球員的農場,再加上所謂即戰力球員才算『適任』的職業選手的觀念下,衍生出急就章的訓練環境。這些行為,才是真正造成台灣棒球技術瓶頸的主要原因,這些錯誤不但埋沒潛力無窮的新秀,壓縮土本球員生存的空間,更直接且嚴重地阻礙了水準的提升。問題不是台灣大聯盟的出現而造成,更不會因球隊數目的縮減或聯盟合併而消失,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全面重新檢討缺失,對症下藥,加以改進。

很多問題不是因為兩聯盟的對立而造成,制度的完善,和兩聯盟是否合併扯不上太大的關係。想想李居明事件中,正因中華聯盟球團沒有明確規條讓球員有所適從,最後造成球員與球團兩敗俱傷的局面。諸如此類如制度面的缺失,即使不合併,其中一方依舊可以建構。而球隊的減少,或許會讓球員更珍惜打球的機會,更用心於場上的表現,但大家要清楚一個邏輯關係,盡心比賽和技術的提升並不能畫上等號,要提升球員本身的技術水準,需要的是更好的訓練環境、正確的觀念,而不是更少的球隊。

大家要了解,要健全台灣的棒球界,還有太多的工程等著去進行,光是高喊合併,可救不了台灣的職業棒球。

找出屬於台灣的職業棒球

今日的職棒環境可用歹戲拖棚四個字來形容,和烏煙瘴氣的職籃運動相較沒什麼兩樣。台灣的職棒經營者再不拿出大破大立的精神,奮起革新,台灣的職業棒球運動總有一天將步上職籃的後塵。

每個國家都有著不盡相同棒球文化,台灣亦同。談起人才,有人會質疑台灣沒有如日本4000多所高中,上百的大學及社會隊讓職棒球團去選才。正是如此,所以我們才不能照本宣科將國外的制度移植到台灣,但是這不代表職業球團可以用此為藉口,放著該有的制度不去推行。千萬記得,完整明確的制度和健全的環境,才是職業運動的根本基礎,沒有它,即便有再響亮的明星球員在場上,也救不了台灣的職業棒球。

s球團希望球迷認同,想要吸引球迷,就要用心去思索,球迷想看的是什麼,多用心去思考究,職業棒球的路該怎麼走下去;且戰且走的經營方式已經失敗了,別再昧於事實,改以具體的計劃及作為勾勒職棒的遠景,才能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棒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