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日熱身賽看台灣年輕投手

marines -- 1998.12.5發表於「球魂」

首先再次聲明,日本國家隊「今年可能轉入日本職棒約12人」是個大暴笑。沒想到在大成報出錯,而網站有球迷更正之後,緯來體育台居然還是採用了這種說法。說真的,選秀結果早就已經出爐,到底進入職棒有幾人還會不確定嗎?

緯來體育說「有4人會直接進入職棒」是正確的,但請問還有「間接進入職棒」的嗎?

這次的台灣國家隊有3名受人矚目的年輕投手,算是目前支撐台灣棒球的中生代,他們是吳俊良、許銘傑與曹竣揚。藉著這次中日棒球的交流,大家可以稍稍比較兩國棒球文化之差異。而根據我的觀察,我對這3位年輕投手有以下幾點建議:

1.變化球的水準:

吳俊良、許銘傑、曹竣揚的變化球水準很高,絕對有日本一線主力投手的水準。當然,許銘傑的變化球我之前已經稱讚過了。

2.速球的使用:

台灣棒球已經發展到有點畸形的階段,不大刻意投出球速、也因此較少使用直球,也許是震懾於鋁棒的打擊威力吧!而藉著此次熱身賽的機會,相信台灣球迷應該欣賞到日本投手的速球。

說真的,這群被日本職業界歸類為次級的業餘投手,仍能輕易飆出接近145的速球,而他們的配球亦大多以直球系球路為主。在以直球與少量變化球搶到好球數後,再以拿手變化球或少量直球做最後對決。以第一戰先發田村秀生為例,不管是沒揮棒、揮棒落空、擦棒界外,總之先主要以直球搶到2好球後,再以大量變化球與少數直球搭配以解決打者。他擁有漂亮的指叉球,但甚少使用,其中一次便是在2好球後投出而順利三振。

PS.緯來轉播所標示山村路直的那個150速球,我認為應該是測到打者的擊球。因為看起來沒有石井貴的水準,當然更沒有打破山村個人最高的149紀錄。最高149,當然表示曾經有一次投出149,而不是常常149,這點球迷與緯來轉播人員有點誤解,特此說明)

然而台灣這批年輕投手完全不一樣,直球數量不多,而以大量變化球搶好球數,但關鍵時期,卻發生了沒有最後武器的窘境。以吳俊良為例,他不想投出球速,所以直球沒威力而不敢投,只能以其他變化球,如曲球、指叉、滑球等搶好球數,但一來變化球較難控制,容易使自己處於球數落後,同時在搶到2好球優勢之後,卻容易面臨沒有武器的的窘態。最後一球要投什麼?沒有球速而之前不敢投的直球?還是之前已經大量出現的曲球、滑球、指叉?擁有不錯速球的曹竣揚亦是如此。

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到,這些投手在球數絕對領先之時卻被連連敲出安打,關鍵即在於此。

所以缺少了速球的搭配,台灣這批新生代投手僅能以出色的變化球搶到前面兩個好球,但卻無法投出「關鍵的第三好球」。

不過許銘傑在第二戰投出了不錯的速球,最快有146左右,並以直球為配球主體,是非常值得讚揚的。如果他在與西武的對抗之中投出這樣的水準,東尾修絕對不會只是動動嘴巴表示「很想要,但讓他留在台灣較好」,而必定會動腦筋想辦法把他拗到日本。

3.內角偏高速球:

我個人認為,「內角偏高速球」才是威力最大的直球武器,因此日本更特地為「轉入右打者內角的速球」單獨取名為「噴射球Shoot」。

「內角速球」對打者能產生觸身球的畏懼,「內角偏高速球」則讓打者更有頭部被K、性命堪慮的恐懼。被譽為日本史上最漂亮的全壘打打者田淵幸一,便是被這種「內角偏高速球」擊中頭部後,產生終生的畏懼,而阻礙了打擊的表現。

由於這種球路能對打者產生極大的心理壓迫感,將使得外角變化球路如滑球、曲球,偏低變化球路如指叉、變速,甚至外角偏低直球都威力大增。台灣球迷如果注意日本投手投球,將會發現儘管是熱身賽,他們多多少少仍然會投打者近身的球。而由台灣打者向後閃躲的次數,將會發現日本投手壓迫打者的次數。我個人將這種「投手主動攻擊、壓迫打者」的投球型態稱為「攻擊式投球」。

日本職棒史上「攻擊式投球」的代表,就是現任西武監督東尾修。東尾的投球模式很單純,「內角偏高噴射球壓迫打者」,「外角滑球解決對手」,就這兩項武器,讓他由球速超群的年輕時代,投到沒有球速的38歲,最後以日本史上最多的165次觸身球,換來了史上第十的生涯251勝。

反觀台灣投手,球路都遠離內角,變化球偶而飄向內角,直球則幾乎完全集中於外側。由於台灣投手畏懼K到打者(應該是打者比較怕被K吧!),使得日本打者可以集中精神照應台灣投手漂亮的外角球路。

日本打者唯一向後閃的一次,大概就是吳俊良投出的那次觸身球。不過,K到打者也算是稍稍能壓迫之後的打者。

後記

台灣球迷大多對國外的棒球資訊涉獵不深,希望這樣的個人心得能讓讀者有些啟示。

 


向大當家吐嘈

首頁

留言版

給二當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