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棒球沒落的真正原因

marines -- 1998.12.19發表於「球魂」

國家隊在亞運失利,有球迷想要蛋洗國家隊。也許國家隊成員毫無鬥志,該批評、該教訓,但即使拿鴕鳥蛋替國家隊洗澡、痛批兩個聯盟,台灣的棒球水準也絕對不會因此而提升。唯有找出台灣棒球畸形發展的根源,並設法改善,台灣的棒球才有前途。

或者我們應該要理解,如果以目前台灣這種畸形的棒球基礎,水準還能與日韓並駕齊驅,那需要檢討的,應該是日韓。

那麼到底台灣棒球沒落的原因何在?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政府無心發展體育,而藉兩種方式「打發」體育--「民族主義」與「重點學校」。

民族主義的棒球

過去政府在國際社會連連吃鱉,藉著棒球運動在國際比賽的優異表現,以提振國民士氣,是不得以的苦衷。加上財政吃緊,棒球運動只能以重點學校推廣,也不失是變通的方法。

然而,隨著國內生活水準的提升,現今的政府仍以過去的態度對待棒球,終於造成現今的困境。棒球在國民政府眼中,向來都只是具有政治象徵意義的工具,而非值得推廣的運動。球場不但數量稀少,且管理不善;球員的生活缺乏妥善照料,只知錦上添花。甚至我覺得日本小小的沖繩縣(就是我們所謂的琉球),可能有比台灣全島更多更好的棒球場地。

環顧現今的國際社會,將體育賦予象徵「國家強盛」、「提振國民民族意識」等政治意義的國家,只有共產國家、被認為不民主的南韓、與自認民主的台灣。在政府的長期「教化」之下,台灣人民在體育上表現的民族意識,絕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只是可笑的是,台灣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只表現在體育的觀賞之上,而非在球場之上;而且在平常血拼時,是最媚外的,名牌車、名牌表、名牌衣服,只要不是寫中文的牌子,大家都會覺得了不起。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在血拼時,台灣人可以承認外國有些東西確實比台灣優良,甚至刻意忽視台灣的優良產品;但在觀賞體育時,「台灣是最強的!」,敢認為外國球員較強的不是漢奸、走狗,就是叛國賊或是來臥底搞分化的。

比賽贏了,我們自認比小日本、朝鮮豬來得優越;比賽輸了,將之視為國恥,不是外國裁判作弊,就是要球員切腹。然而,體育水準的高低,絕不會因為民族主義,或是短期比賽的成敗而有所改變。

我們痛恨南韓,從不承認朴贊浩有啥實力,但不可能因此縮短台灣與南韓棒球的實力差距。日本國家隊逆轉擊敗台灣,日本球界也不會修正看法,認為台灣棒球水準比這支爛日本國家隊還糟。相反地,由這次比賽,連台灣球迷都可以注意到,許銘傑與曹竣揚的素質,與陳金峰與陳致遠的爆發力,在日本業餘球界也可以都算是最頂級的(以我的看法,他們4人有日職前兩指名的潛力,但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棒球環境?)。

也許台灣目前的國際情勢仍不安穩,國際地位也常受打壓,於是人民習慣於將體育視為宣洩民族情感的管道。但是如果台灣人始終以民族主義的眼鏡去看待棒球,那麼台灣的棒球是永不可能脫胎換骨的。

民族主義真正的犧牲者

民族主義如果只導致政府與球迷誇大自身體育的實力、漠視外國體育之進步,那也就罷了。台灣民族主義棒球的最大犧牲者,是一批批英雄出少年的天才球員。

許多球迷都惋惜台灣歷史中早么的棒球天才,但在民族主義的棒球大旗之下,他們的犧牲是必然的。為了台灣人民,在威廉波特、勞德代堡等地燃燒自己的天才,一個個操勞過度而倒下。許多球迷希望鄭嘉明保重自己,但為了台灣的人民,他能為了自己的手臂而休息嗎?

許多球迷都希望鄭嘉明既可以打敗拿下冠軍,又可以保全手臂為台灣打下更多冠軍,這無異於天方夜譚一般可笑。許金木逃不過台灣的民族主義,鄭嘉明沒有理由逃得過。

但如果告訴球迷,日本沒有所謂的青少棒與少棒全國冠軍,更沒有人會去爭所謂的青少棒與少棒世界冠軍(連青棒世界冠軍他們也沒興趣),有多少人會真的覺得我們爭取世界冠軍,除了可以毀掉我們一個個少年英雄之外,其實並沒有得到外國人的絲毫尊重。

美、日、韓等國都將青少棒與少棒視為教育、娛樂、推廣,只有台灣將之視為競技。所以只有台灣在輸球時,教練會打罵球員,也只有台灣會在青少棒以前折損棒球員。

只要台灣政府、媒體與球迷對棒球的民族主義依然強烈,鄭嘉明能否撐到成棒實在是個問題。

台灣政府眼中的棒球

我真的覺得台灣的棒球非常「有趣」。我們口中的「國球」,是學校不鼓勵、家長不贊同、多數人甚少接觸的運動。台灣棒球從來沒有普及過。

相信多數球迷都能體會,台灣社會普遍存在「打校隊的孩子是不讀書、不用功、沒前途」的觀念,所以大多「正常人」不會、也不能接觸到正統棒球運動(其實所有運動都一樣!)。多數學校不但沒有能用的棒球場地,也嚴禁學生在任何空地進行棒球的運動,因為「危險」。當然,校方也不會因為有許多學生有打棒球的興趣與需要,而開闢一個棒球場地。

我曾經因緣際會看過日據時代的建中,當時名為「台北一中」之學校平面圖(應該是在建中校刊上看到的),當然,有建中人從不知道的棒球場。我也曾經因緣際會看過日據時代的台大,當時名為「台北帝大」之學校平面圖,當然,也有台大人從不知道的棒球場。許多人都知道嘉農在日據時代赫赫有名,也培養出吳昌征這位留名日職歷史的大人物;少部分人可能知道大下弘是台灣的高雄商出身的日職偉大球員;但有多少人知道,現為日本業餘球界龍頭的日本棒球聯盟會長,亦是在中日國家隊熱身賽之前接受頒獎的山本英一郎先生,當年就在台北一中棒球場的外野馳騁著。

在日本的教育體制下,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環節,而棒球正是日本體育的重心。但在台灣,雖然號稱「五育並重」,其實連政府都知道那只是口號。既然政府不重視體育,建中當然不會有棒球場,台大當然也不會有。

有朋友跟我提起,王子燦在善化的職銜是「工友」。撇開王子燦個人不談,對一個有興趣推廣棒球的學校而言,都必須以這種偷偷摸摸、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來聘請教練,那麼普通學校何必浪費一個工友的經費?這不也正清楚說明了,在政府眼中,棒球從來都不是需要推廣的運動。那麼,對一個從不願意推廣棒球運動的國家而言,能在亞運拿到銅牌,應該是非常值得高興的。

重點學校的功過

在台灣有自備棒球場的學校,大概都是所謂的「重點學校」。而「重點學校」,就是這個不重視體育的國家,要自詡「五育並重」或是想「揚威國際」時的象徵工具。

不願發展體育的政府,以少量的經費分給少數的學校,這樣每個學校才會有足夠的資源。然後再想出「保送升學」的體育政策,以吸引少數上當的國民成為球員。

「保送升學」?這是一個非常荒唐可笑的教育政策。不需要讀書,就能以其他特殊表現獲得升學甚至文憑,但學生球員之後的發展,政府不聞不問。試問,一個運動員只有文憑,卻沒有能力,要如何面對社會的競爭?既然沒有能力,為何又能得到文憑?這就是台灣的教育。

重點學校有戰績壓力(或者是「保送壓力」),無不爭相以集訓、特訓等「斯巴達體育」來訓練學生球員。不但挪用上課時間,也將球員集中管理。除了共產國家,大概沒有多少小孩要在10來歲便需要離家住校接受永無止境的特訓。陳義信小時曾經因為受不了特訓而逃回家,球迷們知不知道,棒球是這麼可憎、惡毒的。

也因此台灣人普遍認為打球沒有前途,而大多反對自己的孩子成為運動員。試問,在台灣人還認為運動員沒前途、大多家長還反對子女打球的此時,台灣的棒球有前途是騙人的。而台灣教育制度對運動員的「優待」,從此造成運動員素質的低落,不但阻礙了體育界吸收新觀念與新技術的動力,也導致許多問題的產生。

我們可以肯定,把持台灣政治或經濟大權的,絕對是不曾打過棒球,當然也就不會愛棒球的人。甚至體育相關單位,或棒協等組織的領導者,也絕對不曾打過棒球,當然也不會愛棒球。畢竟不讀書的小孩如何能當官?

前面提到的日本棒球聯盟會長山本英一郎先生,是台北一中、慶應大學棒球社的外野手,也當過業餘球界的裁判與球評,試問他不懂棒球嗎?不愛棒球嗎?當然,我們就不要提台灣的官員了,除了選舉造勢時穿穿棒球裝外,棒球對他還有啥意義呢?對他沒有意義,那要如何發展棒球?會盡力發展棒球嗎?

此外,台灣職棒發生放水事件,雖然與黑道橫行有關,但許多職棒球員程度不高輕易受騙,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美國20世紀初的黑襪事件,導致教育程度不高的球星「Shoeless Joe」從此被棒球界放逐;沒想到20世紀末的台灣棒球,也有球員因為程度不高被引誘作假而遭放逐。

這就是台灣「體育重點學校」的時代錯誤,但大多台灣人都習以為常。如果台灣棒球迷對這樣的悲哀也習以為常,那談台灣棒球的改革不過是治標罷了!

日本的學生運動

日本棒球的強盛,根源於完整健全的學生運動。而多年來努力向日本學習的南韓,也讓台灣人見識到,有健全的學生運動基礎,必然會有強盛的棒球水準。

日本青少棒與少棒,大多是以社區型態組成,教育、娛樂、推廣的本意不難理解。因為被紅葉少棒隊擊敗的日本調布少棒隊,就是調布少棒社區聯盟的球隊。也由於日本青少棒與少棒是教育性質,加上有多個社區聯盟並存,因此並沒有真正的全國冠軍,當然,也就不會有人被社區球隊操到爆掉(相信多數人到現在都還以為調布少棒隊是來頭不小的日本全國冠軍隊)。

而日本高中以上的棒球運動,比較接近我們觀念中的社團,而非校隊。這也是我將日本學校「棒球部」,譯為「棒球社」而非「棒球隊」的原因。在台灣,「校隊」意味著學校的鼎力支援,「社團」則表示學校有意讓其自生自滅。在日本的學校,因為各種社團活動發展蓬勃,校方在全數支援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像台灣的校隊一般擁有極大的資源與特權。

另一個支持我譯為「棒球社」的有力原因是,日本學生球員不會刻意編為一班,即便是大學棒球社員,也大多是普通科系學生,而非台灣習慣的體育系;練球時間也只有早自習之前與放學之後,上課時間,所有球員必須回原班級照常上課。

也因為日本學生運動只是單純的教育,打球是因為興趣,比賽是為了榮譽。因此日本的棒球很容易普及,也不容易引起學生家長的反彈。不荒廢學業,也使得球員素質極高,許多高中球員不但球技出眾,成績也相當優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網站今年夏季甲子園的報導,看看各校升學率,相信您不難發現許多升學名校同時也是棒球名校。出身筑波大學的杉本友是1996年底歐力士第一指名人選,也是日職史上第一位第一指名的國立大學生;在指名的同時,他正在學校上「核融合」。日本大學的頂點,聽到校名就會讓所有日本人肅然起敬的東京大學,到現在已經出了3個職棒球員。

在日本,有球技不用功,也別想只靠球技便有升學的特權。堂堂高中巨砲城島健司,在參加大學棒球名門--駒澤大學的特別甄試時,只能錄取夜間部,而非城島期待的日間部。難道向來以棒球聞名的駒澤大學,不知道吸收了城島以後會有多少好處嗎?

如果換到台灣,你能想像建中、雄中、附中也可能是金龍旗常勝軍?你能想像某台灣棒球員在上「核融合」課程?你能想像台大出過職棒選手?你能想像某體育名校不肯給明星運動員特權?

現今加盟日本高中棒球聯盟的學校,共有4157所,而投入高中棒球運動的學生,亦有14956人。當然,這14萬高中生大多資質不夠,但在日本普及的棒球環境之下,早熟的天才如松板可以在高中大放異彩;晚熟的天才如野茂英雄到20歲才突然綻放光芒;甚至更晚熟如落合博滿到26歲才被職棒隊看上。即使從不曾打進職棒,但愛棒球、懂棒球的他們,將會把棒球帶入他們的生活與生命之中。

14萬高中球員就是日本棒球強盛的根源。

後記

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對台灣以往輝煌的棒球歷史感到非常滿意,在接受正統棒球運動人口不過那麼一丁點,而整體棒球環境又糟透了的台灣,就這樣始終威脅著日、韓的業餘球界,不正可說是另一項「台灣奇蹟」。

當然,「奇蹟」的另一個解釋就是「絕非常態」,現在的失敗,則只是回復到正常的局面--「沒有普及的棒球運動,就不會有高深的棒球水準」。所以我們也不需太過苛責亞運的失敗,畢竟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還讓南韓在第一場大張旗鼓抬出朴贊浩先發。

然而,如果不滿現狀,想要改革,就必須痛改前非,將台灣的棒球一口氣帶至正常的局面。民族主義,是棒球正常發展必須揚棄的思想;普及,是棒球扎根必經之路;健全的學生運動,是支持棒運穩定發展唯一的路。只要揚棄棒球的民族主義,我們將不再有少年英雄夭折;普及的棒球運動將誕生更多早熟的、晚熟的棒球天才;健全的學生棒球運動,也將賦予運動員更高的學識、道德與人文素質。有了更多懂棒球、愛棒球的國民,棒球運動要正常發展是輕而易舉,棒球運動要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也絕非難事。

但問題是,有多少球迷、媒體與政府官員會這樣想?少數這樣想的球迷有辦法壓迫政府與體育相關單位嗎?

 


向大當家吐嘈

首頁

留言版

給二當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