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業餘棒球何去何從?

marines -- 2001.2.18發表於「球魂」

在IBA同意職棒球員參加國際比賽後,業餘棒球的未來便已經注定了。或者說,當國際賽開始限用木棒時,業餘棒球與職業棒球之間的鴻溝已經消失,兩者的融合成為必然的趨勢。

然而,可惜的是,台灣並沒有及早了解這樣的趨勢而預作準備,直到合作金庫棒球隊的存廢問題,才終於讓台灣業餘棒球的問題徹底浮現。這是一個值得所有台灣球迷省思的機會,若錯過這個機會,台灣棒球將會需要漫長時間才能再次重生。

成也民族主義、敗也民族主義

台灣棒球一直背負著宣揚國威的神聖使命,但這個過去讓台灣棒球之所以快速發展的關鍵,卻成為棒球界人士故步自封,以致於錯估現實局勢,而導致發展不進反退的現況。

沒有人能抹煞,在受到國際社會忽略與歧視之時,棒球讓台灣人民重拾自信的功績。當時的棒球,在肩負民族主義重任的情況下,其重要性與所獲得的資源,確實是無可比擬的。

然而,所有人也必須同意,在高科技產業成為台灣人最新驕傲的此時,台灣棒球的民族主義早已光環盡褪;尤其,在國際棒球比賽開放職業選手參加後,業餘成棒的奪牌重要性大為減低,對於將「體育」簡單視為「民族主義」同義詞的台灣政府而言,業餘成棒的民族主義光環消失,台灣棒球界想要再以民族主義大旗邀攬資源,不但不切實際,且恐將招來嚴厲批判。為了台灣棒球的永續發展,棒球界必須體認這個現實,從而尋求解決台灣棒球問題的途徑。

甚至,部分媒體現今仍慣以民族情感來包裝台灣體育,也將使台灣體育從此更加走向極端,而錯失即時改革以適應現實的機會。

台灣棒球新定位

要解決業餘棒球界的困境,首先必須體認在國際比賽開放職棒選手參加後,職業棒球與業餘棒球的定位,與兩者之間的真正關係。

國際比賽開放職棒選手參加,老實講,除了賽程往往與職棒賽季衝突,而讓各國職棒界傷透腦筋外,其他對職棒界並無太大衝擊。然而,業餘棒球界所受到的衝擊便著實致命。

雖然台灣球界與球迷並未特別區分,但實際上,台灣業餘球界應該可以區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橫跨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以國小、國中、高中、大專為組隊主體的學生棒球部分;另一個是侷限於成棒部分,由企業為組隊主體的企業棒球部分。

學生棒球以教育為目的,因此受到民間景氣、國際賽開放職棒選手參與、...等等的影響較低,雖然台灣學生棒球的問題也不少,但由於偏離主題,因此在此不再細究。

企業棒球則以提升企業價值為目的,因此在民間景氣、棒球風氣、國際賽開放職棒選手參與、...等等現實問題衝擊下,影響便會相當直接。

然而,從現實的角度觀之,雖然被歸類為業餘棒球,但台灣業餘棒球界中的企業棒球隊,其實根本只是一個球員收入較少、球隊收入也較少的「職業棒球隊」而已。甚至,企業棒球隊所面臨的存廢問題,不正與職棒球隊一模一樣。

所以,在國際比賽開放職棒選手參加後,台灣棒球界其實便應該重新劃分為「學生棒球」與「職棒棒球」,不僅是兄弟、統一,或合庫、台電,都是職棒界的成員。

台灣棒球新關係

重新界定「學生棒球」與「職棒棒球」的定位後,兩者之間的關係便清楚浮現--職業棒球位居棒球金字塔的最高峰,是棒球界向上提升的最大關鍵;學生棒球位居棒球金字塔的底層,是棒球界向下扎根的最大基礎。

包含學生棒球界人士的台灣人,必須要體認職業棒球才是帶動棒球發展的力量,如果職棒發展順遂,投入學生球界的資源與選手人數輕而易舉地便會大幅提昇,職棒發展不順,投入學生棒球界的資源與選手人數便會大受影響。因此,如何配合職棒界的需求,讓職棒發展上軌道,也會是學生棒球界人士必須關心的重點。

包含職業棒球界人士的台灣人,也必須體認學生棒球才是讓棒球普及的最大動力,如果學生棒球發展順利,棒球風氣將如風行草偃,棒球好手也將如過江之鯽,如果學生棒球發展受制,職棒人才與球迷人數都會大受影響。因此,如何配合學生棒球界的需求,讓學生棒球發展上軌道,也會是職棒界人士必須注意的課題。

日本職棒界與業餘球界對峙多年,卻在對峙期間「相畏如賓」,成為兩者仍能蓬勃發展的關鍵;然而,台灣職棒界與業餘球界表面平和,實則相互制肘,終於導致兩者同時逐步走向衰亡的悲劇。

如果包含兄弟、統一、合庫、台電等企業的台灣職棒界不能整合資源互相合作,如果職棒界與學生球界不能捐棄成見共存共榮,那麼台灣職棒界的全面毀滅將會是必然的未來。

台灣棒球的現實

簡單來說,合作金庫棒球隊所面臨的問題,正與味全、三商解散時所面臨的問題一樣,事實上都是經費等的現實問題。簡單來說,現實沒有著落,有再好的理由、再遠大的目標,「解散」都成為唯一的選擇。亦即,現在想要挽留合庫,或過去想要挽留味全或三商,關鍵都僅在於是否能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經營一支球隊,隊職員薪水、球場與宿舍等硬體維護、...等等為最大開銷;門票收入、轉播權利金等等,則成為最大收益。開銷扣除收益,不足部分即為虧損,虧損不大還可視為廣告效益,虧損過大就成為企業負擔。這就是所有企業球隊面臨的現實問題。

而在這樣的現實問題面前,日本棒球界僅有巨人與中日兩支是公認賺錢的球隊,其餘不論是職棒球團或社會人球隊,帳面全數都是赤字。母企業由廣告效益等等企業價值觀點視之,自認划算的球隊便會存在,自認不划算的球隊便因此消失,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也因此1963年擁有237支球隊的日本社會人球界,在1999年僅剩142支,兩年後又消失31支成為111支,且目前仍在持續減少之中。

日本社會人球界面臨的問題是,一、經紀蕭條,各企業資源不足,無力額外負擔球隊的龐大開銷;二、社會價值變遷,擁有棒球隊不再具有凝聚公司向心力與塑造企業形象的附加價值。因此,在公司財務重新規劃後,人數眾多、開銷龐大的棒球隊往往是日本企業頭一個開刀的對象。

亦即,不僅台灣業餘成棒界,日本社會人球界亦在社會變動下,遭遇龐大的生存壓力。觀察日本社會人球界的動向,正可以提供台灣棒球界做為參考。

創造共存共榮的棒球圈

如果讀完前面的敘述仍不會怒火中燒斥為謬論,那麼我們才可以開始討論台灣棒球的新架構。

既然合庫也是職棒界的一員,那麼合庫的問題也就是職棒界的問題,而應該透過職棒界資源的整合,一舉化解合庫、台電、CPBL與TML所面臨的所有生存問題。所以如何建構一個讓合庫、台電、CPBL與TML共存共榮的架構,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真正重點,而簡單來說,便是合庫與台電的「獨立聯盟化」。

如前所述,合庫必須負擔隊職員薪水、球場與宿舍等硬體維護、比賽移動、...等等費用支出,但在現今業餘棒球的經營方式下,收入上卻苦無門票或轉播權利金等挹注,加上媒體偏重CPBL與TML相關報導,使得甲組球隊的廣告效益大打折扣,企業經營甲組球隊的意義與意願當然也因此頗為低落。

然而,如果合庫與台電能轉型為類似「獨立聯盟」兼「小聯盟」的定位,例如合庫轉型為兼具CPBL小聯盟的特殊獨立聯盟,台電轉型為兼具TML小聯盟的特殊獨立聯盟,則可以立即解決本身以及整體職棒界的許多問題:

1.在現行架構下,合庫與台電往往爭取不到業餘好手,同時也留不住陣中好手,因為合庫與台電事實上早已成為有意投身CPBL與TML的球員中途之家。然而藉由轉型,合庫與台電未來便不再需要與CPBL或TML競爭人才,爭取球員便不需要再花冤枉錢。

2.合庫與台電隊中,由於部分球員由CPBL或TML提供,本身的支出因此將大為減低。而這些球員,原本便是無法在CPBL或TML上場的球員,因此CPBL與TML的負擔並未增加。

3.合庫與台電之間的定期比賽,本身可擺脫現行業餘棒球不重經營的窠臼,藉由本身的對抗話題性,而在比賽時獲得門票與轉播權利金的收益。進而導致整體虧損大為降低。

4.藉由合庫與台電的轉型,CPBL與TML也可以減少年輕選手坐板凳,而光領錢沒進步的機率。

5.由於合庫與台電陣中也有非CPBL與TML的所屬球員,因此若自身球員受到CPBL或TML的看中而有意挖角,則亦可透過賣斷球員的方式而獲得收益。

6.合庫與台電的轉型與CPBL及TML的對立無關,因此就算CPBL及TML對立依舊,合庫與台電的合作交流,也不會因此受到阻撓。反而透過合庫與台電的交流,與合庫、台電有著部分血緣關係的CPBL與TML自然可以逐步化解雙方的歧見與敵意,而開始評估合作的可行性。

7.任何有意發展職棒的企業,可以藉由先行組織虧損較少的特殊獨立聯盟球隊,來熟悉棒球隊的運作與經營,以減少貿然投入職棒的龐大風險。

而當轉型的觀念確立,轉型的細節如賽程的重新安排便不會是大問題。

結論:美好的未來?

當然,這樣的觀念在保守的台灣棒球界大老眼中,可能還是過於激進。不過,與台灣一樣飽受現實壓力的日本社會人球界,與日本職棒界已經建立深層合作的共識,而筆者也認為,日本社會人球界未來必然將會逐步融入日職架構之中,除了轉型為特殊的獨立聯盟球隊,而找到經營模式的社會人球隊之外,其餘球隊將永遠處在存廢邊緣。因此,若台灣企業棒球界的問題不能自根本解決,就算今年政府強迫合庫與台電兩個官方單位繼續保留球隊,那麼明年呢?後年呢?大後年呢?

 

馬淋濕隨想

筆名:marines

身高:173公分

體重:?

年齡:29

經歷:「棒球人」雜誌主編

E-mail:mariness@ms26.hinet.net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