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格觀點
保護投手刻不容緩

Edgar Lin  -- 2006/04/25 發表於「球魂

對任何運動來說,受傷都不是好消息,輕微淤傷也許隔天還能上陣,但若傷勢嚴重,可能對選手生涯產生影響,也許得休息長達半年甚至更久,一不小心更可能發生遺憾,再也無法重回球場。

對棒球而言,由於頂級選手培養不易,若有個三長兩短,很難找到同等級替代人選,因此,美國職棒各球團在農場培育投手時,除了每次出賽之間的充足休息,像先發投手至少間隔四天、後援也避免連續出賽外,還會設定球數限制,球季剛開始時投球數量更少,就是希望球員在小聯盟是以磨練球技、且稍微增強耐力為主,不會因為負荷太大而造成傷痛。

當然,投手何時會受傷,到底投多少球才算過量,一直都是個難解的謎,畢竟這還牽涉到球員本身天賦資質、從小到大的練習份量、投球姿勢、動作好壞和體能狀態是否足夠等等複雜因素,相同標準並非適合所有選手。

資質、姿勢、動作和體能都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但對於投手在成長時期的的限制,美國棒協(USA Baseball)的醫療安全諮詢委員會(Medical & Safety Advisory Committee)曾對年輕投手受傷做出相關報告,並針對九到十八歲之間的投手給予建議,其結果十分值得國內參考。

美國權威經驗

會有這樣的研究,起因於美國棒協想了解年輕投手的受傷狀況,尤其是傷到如旋轉肌、韌帶、關節唇、關節韌帶等可能導致整年報銷的嚴重部位,也希望能找到避免重傷的方法。

知名運動外科手術權威,也就是幫曹錦輝檢查關節唇的James Andrews醫生,發現在他所屬的阿拉巴馬美國運動醫療機構,1995-1997年時,平均每年共有四例韌帶重建手術動在高中投手身上,1998- 2000年大幅攀升至17例,2002年達到26例,2003年超過54例,這些年來18歲以下的投手,其受重傷的比例有上昇趨勢,年齡還可能往下降。

而大聯盟醫療諮詢委員會的主席Joseph B. Chandler則表示,根據他於2002年對30名大聯盟和71名小聯盟投手做的訪談,發現少有人年輕時投球數過多,手臂傷痛史也比較少,幾乎所有選手都於14歲才開始投曲球、18歲才開始練滑球,此外,鮮少球員整年從事棒球運動,過量練習並不等於通往大聯盟。

發明Tommy John手術,也是幫郭泓志操刀的道奇隊醫Frank Jobe,則認為這和選手渴望成功,導致年輕時過量投球練習有關,也相信這樣的受傷狀況情形可能增加。兩位醫療安全諮詢委員會的委員Barry Goldberg和Frederick Mueller醫生,則證實包括投球量、所投球種、不適當的復健和體能訓練的確會增加受傷的可能。

官方投球建議

為了避免讓未來的棟樑受傷,醫學專業人士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針對投球上提出建議,可以有效的減少受傷的機會。

由於受傷發生在選手本身,所以球員自己的感覺最為重要,不論是教練或家長,都必須仔細聆聽孩子的說法,萬一練球不適必須休息,比賽當中若感覺任何不對勁,得馬上換人退場,假如四天內疼痛沒解決或下一次投球時再次發生問題的話,進一步的醫療照顧不可或缺。

培養合適的投球動作最為重要,適當的體能訓練不可或缺,用來增加肌耐力、強化,上下半身、神經肌肉的統合協調,柔軟性,為了讓身體休息和復原,每年最多不要超過九個月從事棒球運動,至少三個月不要從事任何有上肩投球動作的運動,常見到小朋友學習職棒選手的投球動作,也不鼓勵,畢竟像各球星的姿勢絕對不適用於所有選手。

儘管規則允許,但不建議在比賽中離開投手丘改當野手後,再回到場上投球,因為肌肉、肌腱、韌帶等需要熱身外,也需要「降溫」休息,(常見投手退場後冰敷就是這個道理),再次上場勢必增加受傷機會,至於若有機會在球探前測試「showcase」(非比賽當中),盡可能避免,因為選手們常會用盡全力去飆球速,若沒完全準備妥當,反而更容易受傷。

球數球路限制

根據美國棒協於1996年的調查,專家們相信球數多寡和選手受傷有關,因此對於最淺顯易懂的球數限制,給予清楚定義,針對不同年齡的球員,給予每場、每週、每季和每年的球數限制,詳細數字請見下表:

在這些限制當中,最特別的是,就是除了常見的每場球數限制外,還增加每週球數、每季球數,每年球數限制,就是為了避免在短期比賽中大量出賽,增加手臂過重的負荷,而斷送選手的大好前程。

球數限制是從比賽來計算,不包括任何牛棚練習、指導投球等等,更要注意的是,當投手低潮時嚴禁額外練投、投球後的隔天也不鼓勵再做練投,假如球數限制有困 難的話,用打席限制(9-12歲大概平均每打席投五球),當然採取球數限制還是最好,相較之下,比起台灣的局數限制先進許多。

至於變化球部分,在骨頭成長完全時(通常是13-15歲)前不建議練習變化球,尤其是會增加手肘與肩膀受傷機會的滑球和曲球,小投手先要花心思學習正確的投球動作,然後專注在變化球速和精準的快速球之上。

台灣該怎麼做?

台灣三大巨投王建民、曹錦輝、郭泓志,雖然都已經站上大聯盟,但都曾經受過得休息整年的重傷,差點就沒機會再次投球,而這些傷勢,應該都是他們年少時在台灣投球過多時所致,國內由於優秀投手更為缺乏,只要是王牌,常常是一、三、五操、二、四、六操,禮拜日也不放過,關鍵比賽連續出場更是常見,不知道已經扼殺多少人才。

日前緯來體育台在職棒搶先報時討論,到底是否該讓少棒選手投變化球一事,其實答案再清楚也不過,要保護投手,自然得從小做起,球路限制勢必需要,球數限制也刻不容緩,假如只為了短暫的國際賽成績,卻喪送未來的希望,那也不是台灣棒球之福,期望國內主事者能夠清醒,在還來得及拯救幼苗之前,趕快著手去做吧!

本文同步刊登於球魂部落格棒球迷電子報

 

愛德格觀點

 

筆名:Edgar Lin

專欄構成:
本專欄由愛德格主持。內容主要和大聯盟相關,但也包括作者對棒球的透視觀點。

E-mail:
edgarlin@yam.com

真的不是現在

來了陳金鋒,走了葉丁仁

該不該有二次簽約金?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