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攻越近的兄弟!

黃冠雄 -- 2001.3.2發表於「球魂」

 大家好,我是黃冠雄,最近常聽到一些球迷說:「兄弟隊新世代全壘打越打越少喔!」、「入隊五年,長距離攻擊火力還是沒有一個贏過王光輝」或是「都是一壘一壘慢慢推」等等的這類批評。而從記錄上來看,兄弟隊這批新球員確實沒有如張泰山、陳連宏、林鴻遠一樣,給人是一揮棒球就飛很遠的感覺。 

但值得注意的是球迷可以接受新人一開始不行,需要時間慢慢成長,可是最近的抱怨已經變成認為每個新兄弟這幾年好像沒有多大的進步,每季都是這樣子,讓大夥等都等不下去。 

那到底是不是這批兄弟新希望一直沒有成長,大家不用期待這些人能夠成為兄弟的「林仲秋」,還是有在慢慢地進步,總有一天下一代的「王光輝」會出現,我們一起來看看。 

使用攻擊,包含兩類 

首先,我們要定義我們要研究的東西是什麼?是探討他們長打能力強或弱?全壘打打得多或少?還是找出誰能把球砍得遠?亦或是打擊率高或低?這些問題其實並不相同。而綜合球迷的疑問,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現在很少看到兄弟隊員打出長打,多半是一壘打,我們想看到直襲全壘打牆的飛球,也想看到落入外野觀眾席的一發,而目前兄弟隊員似乎很少做到這點,而且也沒有慢慢地一年比一年更多做到這一點。 

所以,問題應該明確敘述成為「兄弟新人是不是在長距離攻擊能力上一直沒有進步?」,這裡面要請大家注意用「攻擊能力」而非「打擊能力」,因為棒球的攻擊事實上包含了打擊和跑壘。因為同樣落點的球,羅敏卿可能只跑到一壘,林明憲可能可以衝到二壘,在「狹義」的打擊能力上,這兩人可算是一樣的,因為打一樣遠,但是在攻擊能力上兩人是不同的,因為結果兩人前進的壘包數並不一樣。 

理論上如果要討論兄弟隊狹義的「長距離打擊」能力,最好是找出兄弟新人每顆揮出去的球飛了多遠,但實際上有窒礙難行的一面。因為,現在能查到資料是每位球員打了幾支「長打」,我們並不能知道哪幾支長打是靠跑出來的,或是球本身就打得遠。 

所以能考量的部分設定於一個球員整體攻擊能力,就是一個球員上場打擊後,打出去安打到底讓他往前進多少壘包?而兄弟隊員的安打中是不是都很少出現二壘打、三壘打、全壘打?而且一直沒有進步?我們並不管兄弟隊如果有二壘打是不是靠腳程跑出來的,因為跑速也是攻擊能力的一部份,我們只看到底有沒有長打,管你是怎樣做到的。 

使用「攻擊」其實可以讓球迷接受,因為一般的說法是「兄弟隊好少打二壘打喔!」,同樣使用「二壘打」這個名詞,沒有去管這個二壘打是怎樣做到的。 

決定算法,平均壘數

 接著,我們要去思考選用哪種紀錄去分析。我們的問題應該不是考慮誰的打擊率高低,不是去看誰打到球的機會比較高,我們並不管哪位球員能不能多打到球,注意的焦點是打到後飛了多遠?是故打擊率、長打率、上壘率等這類記錄因為都有牽涉到打到球或上壘能力的高低,所以我們不參考這些數據。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去研究誰的全壘打、二壘打出現的多,因為有些人這些數字漂亮是因為他出場比較多,並不是他真的很優秀。我們還必須考量這些長打在他所擊出的安打中出現的次數多或少,因此,直覺想到的方式就是去看每位小象所擊出安打中,長打出現的機率有多少。 

公式:(二壘打數+三壘打數+全壘打數)除以(安打數),分子就是指是所有長打的數目。假設某位球員的這個數值是0.4,即表示他所擊出的100支安打,有40支是二壘以上的長打,數值越大,表示長距離攻擊能力越好。

 可是,這個公式有一個缺陷,舉例來說,甲的成績是10安打,其中有3支全壘打,其他都是一壘打,而乙則是10安打,其中3支二壘打,其他都是一壘打,照上面的公式算,兩人都是0.3,數字上顯示的能力都是「一樣」,然而他們兩人真正的長距離攻擊能力,您認為是一樣的嗎?

 我們要用公式來計算、估計、量化某些能力,但是不能因此得出錯誤的結果,所以選擇統計方式變成非常重要。為了修正這個公式的缺點,不再採用機率的想法,而建議改用期望值的想法,所以比較合理的公式:(壘打數)除以(安打數)。

 即是計算每位球員平均一支安打可以往前推進多少壘,數字越大當然表示長距離攻擊能力較好,這個公式可以稱為「平均安打壘打數」,這樣才會將全壘打、三壘打、二壘打不同的價值考慮進去。

 界定新人,十條好漢

 然後,誰是兄弟?誰算是兄弟球員?因為這個分析考慮到「進步」,所以可能要研究的數據會連續跨好幾年,為求影響因素的單純,最好是被考量的球員是從加入職棒到2000年(今年的比賽還沒打)都是待在兄弟隊,並沒有轉到其他球隊,或是也並非從其他球隊轉過來,避開可能會有其他因素的參雜。

 所以,王崇耀(1999興農、2000兄弟)、郭一峰(1999味全、2000兄弟)、蔡豐安(1997-99三商、2000兄弟)、王志偉(1999三商、2000兄弟)等人並不列入討論。

 接著,誰又可以算是新人?在目前的兄弟隊中大家可以普遍都認同的界定是1996年以後加盟「職棒」的選手,如陳瑞昌、陳懷山等,一直到去年的王金勇等都算是。因此,張協進(1995俊國、1996-99興農、2000兄弟)不去考慮,大家應該可以接受,當然王光輝、林易增這兩個老頭也就不算在內。(本文討論是到2000年球季為止,雖然今年某些球員陸續退休或離隊,但是他們2000年球季都有出賽)

 再接著,又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要討論的是有沒有「進步」,進步要比較才知道,所以太新的新人只出賽去年一個球季,就無從比較起。因此李志傑、王金勇、許閔嵐不去研究,這也如同蔡豐安等人一樣,如果他們轉到兄弟已經兩年以上,不是只有一年,他們的成績就會被考慮。

 當然,1996年之後加入兄弟的選手有些在2000年球季之前早就離隊了,如邱麒璋(1996-99兄弟)、張瑋(1996兄弟、1996時報、1996兄弟)、林正偉(1997兄弟、1998-99三商)、戴于程(1997兄弟)或是沒有出賽,如吳聲武(1996-99兄弟),為了讓討論有意義,畢竟最近還有出賽的球員才是我們關心的,這些人我們也不列入。老實說,這些人不去計算會讓最後的數據膨脹,讓整體的「平均安打壘打數」數字變大,因為這些離開的球員普遍來說都是比較普通的選手,是拉低平均的球員,如果打得好早就會繼續留下來。

 因此,我們要研究的新人是以下10位,1996年入隊的陳瑞昌、陳懷山,1998年加盟的陳瑞振、吳柏勳、洪德芳,以及1999年「班」的林明憲、許誌為、馮勝賢、陳俊義、浦慶哲。

 聯盟波動,要做參考

 可是在統計時,這10個人還有幾個要點是要去考慮的,首先是打職棒的資歷不同。即使都被算是新生代,但是陳懷山已經打了五年,馮勝賢今年才剛昇三年級,這兩個球員並不能一起考慮,因為不一樣「新」。最完備的做法是各年度入隊的球員當做同一族群,三個年度當作三組樣本,各自去討論。

 這也會有一個好處,如果把這10個人的數字混在一起,可能會出現以下的錯誤狀況,例如陳瑞昌和陳懷山兩人可能從1996年起,逐漸在成長,可是在1998年之後由於新人一起計算,所以必須加上三位一年級新生,拉低了整體的表現,會讓我們看不出來金童俠客兩人的進步或退步。

 其實以上也已經說明了第二個要考慮的要點,那就是要看整體,還是看個人?我比較希望是整體去研究,因為我們的疑問是「兄弟新人」,不是「陳瑞振個人」,所以把這些人的數據合在一起是比較好的,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個別分析,這我會在最後面再做說明。

 而且,相加在一起考慮還可提高統計的正確性,因為我們都知道樣本太少時,統計出來的資料可信度就不高。因此這些人是新人,新人的上場機會本來就不多,從接下來提供的表格中也可看出,這10個人超過規定打席數的年度並沒有多少次,所以如果同一年入學的新人整合起來當作一筆資料分析,正確的機率會大為提升。

 最後一個思考點就是進步與否的標準在哪裡?我們可以說一個球員去年打了5支全壘打,今年打了10支全壘打,就叫做進步嗎?有沒有可能是是去年他出賽半個球季、還是今年總比賽場數增加、或是今年投手超爛、亦或是聯盟使用的球彈性增加?

 我想要說明的是,我們必須把聯盟的整個水準考慮進去,不能只看自己數字上的變化,如同15支全壘打去年可以拿下全壘打王,同樣的成績在1998年只有當年全壘打王31支一半不到。

 去年球季,通通退步

 好,說了這麼多,我們現在就來揭曉謎底,到底兄弟隊這些新生代在「長距離攻擊能力」這方面有沒有成長。

 首先,請看表一,從這五年來全聯盟「平均安打壘打數」是逐漸在下降。比較令人意外的是1999年是最低點,2000年反而往上爬升,不是如一般人印象中,去年因為洋將都是投手,所以打擊火力都被壓制這般。 

表一:全聯盟各年度「平均安打壘打數」
年度 安打數 壘打數 平均安打壘打數
1996 5849 8558 1.463
1997 6226 8987 1.443
1998 5744 8149 1.419
1999 4785 6569 1.373
2000 3061 4262 1.392

第二步,請看表二到表四,這分別是各年新人各年度的「平均安打壘打數」,並注意最後一欄的「校正」,這欄定義是指將各年度的「平均安打壘打數」除以表一全聯盟各年度的「平均安打壘打數」所得到的值,去觀察這個「校正」值才可看出各自正確的進步或退步。 

表二:1996年新人各年度的「平均安打壘打數」
年度 安打數 壘打數 平均安打壘打數 校正
1996 58 81 1.397 0.954
1997 124 156 1.258 0.872
1998 137 191 1.394 0.983
1999 166 225 1.355 0.987
2000 139 179 1.288 0.925

表三:1998年新人各年度的「平均安打壘打數」
年度 安打數 壘打數 平均安打壘打數 校正
1998 158 198 1.253 0.883
1999 126 159 1.262 0.919
2000 107 130 1.215 0.873

 

表四:1999年新人各年度的「平均安打壘打數」
年度 安打數 壘打數 平均安打壘打數 校正
1999 116 147 1.267 0.923
2000 218 279 1.280 0.919

因為這樣是把聯盟整體每年度水準的波動狀況考慮進去,利用每年度和聯盟水準的差異來顯示自己有沒有成長或衰退,這樣才不會陷入上面所說的錯誤。 

舉例做個說明好了,表二「平均安打壘打數」在1999年是比1998年退步,可是全聯盟1999年比1998年退更多,所以「校正」後發現,事實上1996年新人在1999年是比1998年是進步的,數字變小是全聯盟的衰退所導致。 

好,說明完了最重要的「校正」,我們各年級分別來看。1996年的陳瑞昌和陳懷山,除了1997年衰退(因為那年陳瑞昌甚少上場),每年幾乎都上升,可是2000年球季又跌回比新人第一年還低的水準。 

表三陳瑞振這一掛也是一樣,本來緩緩上升,去年的表現比第一年還差。表四只有兩年可看,但還是一樣,去年比前年低。 

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結論,兄弟隊這10位新生代球員去年的「長距離攻擊能力」本來是有在緩緩進步,可是去年的確沒有進步,同時退步的比進入職棒第一年還要差,走了下坡。 

表二和表四還有些地方值得大家去思考,那就是「校正」欄中沒有一個值是超過1的,這說明了一個現象,這批球員的「長距離攻擊能力」一直低於聯盟的平均水準,是屬於比較短程安打的一群。 

老邦阿昌,略有希望

 我前面說過,我比較不認同看個人的表現,因為「兄弟新人」是這批人給球迷的整體感覺,而不是個人的好壞,但是如果要分析每位球員各自的狀況也未嘗不可,請看表五。 

表五:新人各年度的「平均安打壘打數」
姓名 年度 安打數 壘打數 平均安打壘打數 校正 規定打席
陳瑞昌 1996 47 69 1.468 1.003 B
1997 50 61 1.220 0.845 B
1998 72 106 1.472 1.038 B
1999 71 106 1.493 1.088 A
2000 58 77 1.328 0.953 B
陳懷山 1996 11 12 1.091 0.746 C
1997 74 95 1.284 0.889 B
1998 65 85 1.308 0.922 B
1999 95 119 1.253 0.912 A
2000 81 102 1.259 0.904 A
陳瑞振 1998 89 111 1.247 0.879 A
1999 74 91 1.230 0.896 A
2000 91 111 1.220 0.876 A
吳伯勳 1998 10 12 1.200 0.846 C
1999 3 3 1.000 0.728 C
2000 4 4 1.000 0.718 C
洪德芳 1998 59 75 1.271 0.896 B
1999 49 65 1.327 0.966 B
2000 12 15 1.250 0.898 B
林明憲 1999 61 83 1.361 0.991 B
2000 78 98 1.256 0.902 A
許誌為 1999 35 42 1.200 0.874 B
2000 41 50 1.220 0.876 B
陳俊義 1999 2 3 1.500 1.093 C
2000 1 1 1.000 0.718 C
馮勝賢 1999 15 16 1.067 0.777 C
2000 98 130 1.327 0.953 A
浦慶哲 1999 3 3 1.000 0.728 C
2000 0 0 #DIV/0! #DIV/0! C

表五中要注意最後一欄「規定打席」,我前面說過樣本數越多可信度越高,所以考量個人時我把規定打席數列出來提供參考,其中「A」是指超過該年的最低規定打席數,「B」是指超過當季的最低打席數的三分之一、「C」是指低於最低打席數的三分之一。 

從表5看來,就算是個人分析,幾乎是每個人去年都往下掉,除了馮勝賢以外。不過馮勝賢1999年的比賽場數太少,可信度不高,可能要等到今年球季我們才知道老邦他到底是不是會成長。 

而這10個人當中,扣除陳俊義1999年的幾個打席不算(「C」的幾乎都不能考慮),只有陳瑞昌曾經演出聯盟平均以上的水準,如果要期待大砲誕生,阿昌和馮勝賢可能這10個人當中目前看來略有潛力的。 

棒球全面,不只長打 

花了那麼長的說明,最後結論只有一點點好像不太過癮,其實這類文章如同我在專欄說明提到的,最重要的邏輯推理過程,如果正確了,很多數字就會有意義。對很多象迷來說,很不幸地,這篇文章顯示出赤裸裸數字,驗證了大家心中的看法,這群新手確實在「長距離攻擊能力」退步。 

但是,我想做個說明,從以上分析看來這10位球員「長距離攻擊能力」並不怎樣,也沒有往上爬,但是棒球並不是只有比賽誰打得遠,還有很多面向,因此並不表示他們是很差的球員,只是在這方面他們不是佼佼者,也沒有進步。 

此外還有一個想法是我們必須去思考的,那就是希望他們「長距離攻擊能力」強是我們球迷一廂情願的想法,球隊未必會這樣想,有些球隊就希望球員多提高打擊率,不用打太遠,所以當然會和球迷的想法有落差。 

但是我也知道象迷有多麼期待王光輝接班人的出現,那種感覺是非常強烈地,所以我也計算了去年中那三位新的「新希望」,請看表六。 

表六:去年新人的「平均安打壘打數」
姓名 安打數 壘打數 平均安打壘打數 校正 規定打席
王金勇 41 56 1.366 0.981 B
許閔嵐 31 43 1.387 0.996 B
李志傑 49 69 1.408 1.011 B

幸運之一,有個好漢李志傑第一年就表現在聯盟水平之上,刷新了前10位新人第一年的最佳紀錄(陳瑞昌1996)。幸運之二。許閔嵐、王金勇也不錯,比陳懷山、陳瑞振、許誌為、洪德芳的第一年都好,和林明憲第一年在伯仲之間。

整體來說,這三位是比前面的他們大一兩屆的學長一開始就好些,如果持續進步,或許夢想可以在他們身上實現。未來,如果有機會,或許年底我們再來結算一次,看看新三小象和馮勝賢到底有沒有進步!

 註:本文初稿經郭繼聰、李承曄、羅多藝、陳賢蔚、楊之果、林言熹等人提出嚴格批評與建議,讓文章修正錯誤,特此鳴謝。


黃冠雄的棒球統計

本名:黃冠雄

筆名:狄克楊

身高:180公分

體重:75公斤

年齡:29

年收入:0

經歷:各棒球雜誌特約作者(都倒了,目前只剩下職棒雜誌)、兄弟雜誌採訪編輯(這家也收了)、兄弟推廣部企畫(?)

E-mail:
GSH1972@MS1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