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雄的棒球統計
2001/3/2創刊

其實研究記錄是我踏入職棒圈的第一步,1995年7月10日出版的職棒雜誌130期(封面郭進興),我發表了生涯(用這個字很囂張)的第一篇棒球文章「誰是強棒?談進攻率」。文中介紹我自己發明的一個計算公式,利用這個公式可以使用一個數據就來評定打擊者誰優誰劣。(當然,現在我是沒有再使用了)

後來,我也陸續寫過好幾篇文章在談棒球賽中的「數字」,比較特別的有我重新審思ERA的公式,而建議把它翻譯成「場自責」(讓ERA名正言順吧!),不要用日文漢字完全抄襲的「防禦率」三個字等等。(不過,目前好像只有我和兩三位網友再使用)

可是慢慢地,我發現我的興趣轉向了注意職棒的制度與發展,或許是因為從1996年以後台灣職棒圈大家都變成觀察這些面向,我也受到了一些影響,所以從96年就比較少提到那堆棒球數字,如同「狄克楊棒球雜談」內的那些文章。(已經停了好久,都被讀者罵翻了)

之後到了兄弟雜誌工作,在題材上我又接觸到了打擊率這些東西,讓我重新燃起一些興趣,腦袋經常在想這方面的問題,奇怪的想法也偶爾出現。

今天,終於努力地鞭策自己(當然也有人在後面「催促」)完成了第一篇文章,去檢證一個象迷聊天的話題,目的是希望能讓球迷回到棒球本質上來。

我經常在「狄克楊」的文章中呼籲,希望大家回到棒球本質,不要一天到晚去討論棒球場外的東西,例如:合併、賭博、觀眾人數之類等等。我當然知道這些場外的東西很重要,但是當所有球迷去球場時,不去在意比賽內容,而去想身旁的觀眾那麼少,職棒會不會垮,這樣當個球迷實在很辛苦。(不過身邊沒有人和你一起看球確實很寂寞)

所以,我自己也站出來,寫點東西鼓勵大家把目光在移回到內野區,讓大家重拾最初的熱情。我知道場內的東西絕對不是只有數字,勝敗、技術、八卦等等都是,然而比較抱歉的是,我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之後,那些東西就留給別人去寫,我大概不行。(還是我抖出內幕的膽量太小?)

為什麼這個專欄不叫做紀錄,而要叫做統計?台灣研究記錄的人很多,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文章說到某某球員締造了某項障礙等。只是,我想寫的東西和這些不太一樣,比較歸類於這些數字的「再應用」、「再分析」,所以我覺得不要稱做「棒球紀錄」可能會讓整個空間更為寬廣,想來想去之後,選擇了「統計」二字,希望大家能接受。(希望唸統計出身的朋友別介意)

其實,我預見這個專欄會出現幾個問題,首先是讀者群的不多。我認識很多球迷是看球愉快就好,從不看紀錄的。這類人我相信看到這邊任何一篇文章標題之後,大概絕對不會按下滑鼠右鍵(他們大概也不會像你們一樣,看到這段說到他們的文字)。

我還是希望他們能一起分享,所以我的補救方式就是盡量用淺顯有趣的語句,以免去數字的枯燥乏味,因此如果未來文章中有任何地方看不懂、或覺得太無聊、太艱深的地方,歡迎來信指證,我一定改進。(狄克楊中的文章就不會有那麼輕鬆的專欄介紹)

當然,我更希望你們來糾正我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寫完第一篇之後,我發現文章的好壞不是我對紀錄的瞭解,而是在於我的邏輯強不強、正不正確。有時候,想錯了、想偏了、想歪了,可能整篇文章一塌糊塗,毫無價值。(千萬不要以為我想得一定對)

第三個問題就是題材的找尋,這個專欄我目前還沒決定固定更新時間,關鍵在於題目的來源,我心中是有一些想法,但是沒有把握能夠一直維持下去,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夠來信提供點想法,說不定你注意到一些變化,最後真的非常重要,影響了台灣棒球的發展。(這會不會是一個偷懶的藉口?)

當然,我還是要說再說一次,棒球不是只有數字,有空還是去打打球、看看球,但是想聊數字,這邊盡量滿足各位。

最後,就這樣,如果你已經看到這裡,我在此謝謝你的賞光,請繼續把滑鼠移到移到有「超連結」的部分,一路點下去吧!(表格多的文章下載會比較慢,多擔待了)

謝謝大家

越攻越近的兄弟!(2001.3.2)


黃冠雄的棒球統計

本名:黃冠雄

身高:180公分

體重:75公斤

年齡:29

年收入:0

經歷:各棒球雜誌特約作者(都倒了,目前只剩下職棒雜誌)、兄弟雜誌採訪編輯(這家也收了)、兄弟推廣部企畫(?)

E-mail:
GSH1972@MS1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