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少年棒球談台灣少棒的未來

marines -- 1999.7.7發表於「球魂」
馬淋濕隨想

還記得98年的亞運嗎?賽後,政府、媒體與球迷檢討的聲浪是不絕於耳,「台灣的棒球到底怎麼了?」更是大家爭相探討的問題。然而在亞運之後的半年,在媒體、球迷都早已淡忘的此時,有人不願再見到過去體育界「紙上檢討」的積習,而提出近年來台灣棒球界最具體的改革建議--全力推展軟式少棒,個人認為其出發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而近日的大成體育報,以極大的篇幅來抨擊教育部這樣的構想,難得有媒體願意以大篇幅的版面來探討基層棒球的體制,不論其立場為何,個人也認為是滿可喜且值得鼓勵的現象。

個人雖然力主「應該營造能讓小學生在不妨礙正常學習的情況下,領略棒球之樂趣的環境」,但本人並沒有「少棒必須全面改打軟式」的堅持,不過在小學生的安全考量下,我較為贊成在少棒階段大力推行軟式棒球(1)。

但教育部是否如75日的大成體育報所報導,規定「只能打軟式而不能打硬式」,據我的瞭解,其實並非如此。教育部原本就只是要在少棒階段大力推行軟式棒球而已,並沒有禁止打硬式棒球。

至於到底是那位仁兄在網路上撰寫專文引起教育部的興趣,個人不甚清楚,因為我只在討論區回應網友「基層棒運推動者」的文章--「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空間」時,於介紹日本某硬式青少棒球隊的訓練作息之餘,順便引用了日本參與棒球人口的統計數據而已。但既然大成體育報認為日本少棒不是以軟式棒球為主,那我認為現在應該是撰寫專文介紹日本少年棒球現況的時候了。

日本硬式少年棒球之現況

根據1999年的一份統計報告指出,全日本約有312548支棒球隊,與約5802822人參與棒球運動,其中硬式棒球約有6058支球隊、196002人,壘球則約有38118支球隊、625368人,軟式棒球則約有268372支球隊、4981452人;亦即軟式棒球的運動人口佔全日本棒球運動人口的85.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硬式棒球人口之中,絕大多數都是「目標--甲子園」的高中球隊(有約4091支、139094人,而根據高野連的1998年資料,則有4157 加盟學校,140956人)。

日本的青少棒與少棒統稱「少年棒球」,當然也有硬式棒球隊,全日本有9個最主要但彼此沒有關係的硬式少年棒球組織,簡單以附表介紹:

  組織名稱
(簡稱)
總部
所在
分部數 年齡
或年級

選手
數目
1 日本Little Senoir棒球協會
(Senior聯盟)
東京 全國
7聯盟
13-15 341 6820
2 日本Little聯盟棒球協會
(Little聯盟)
東京 全國
12聯盟
8-12 333 8325
3 日本少年硬式棒球協會
(Boys聯盟)
大阪 全國
28支會
1-3
4-6
261
157
5520
3925
4 日本小馬棒球協會
(Ponny聯盟)
(
小馬聯盟)
東京 全國
12聯盟
1-3
4-6
44
5
1100
100
5 東日本硬式少年棒球協會
(U聯盟)
東京 東京、
千葉
1-3
1-6
10
6
200
120
6 神奈川中學硬式棒球聯盟
(K聯盟)
橫濱 神奈川 1-3 5 100
7 九州少年硬式棒球聯盟
(Fresh聯盟)
福岡 九州
2分部
1-3
1-6
24
25
480
625
8 全日本少年硬式棒球聯盟
(Young聯盟)
兵庫縣
尼崎
  1-3
4-6
48
22
960
550
9 東日本少年棒球協會
(Middle聯盟)
札幌 北海道、
青森
2分部
1-3 12 240

當然,「Senior聯盟」與「Little聯盟」堪稱全日本最大的硬式青少棒與少棒組織,且Little聯盟更是唯一參加了美國威廉波特少棒聯盟的日本組織,不過由於此兩聯盟的總部設於東京,所以所屬球隊多數分佈在關東地區。以Senior聯盟為例,關東球隊便佔了157支,為全數之46.4%。

而「Boys聯盟」則由於總部設於大阪,因此球隊多數分佈在關西地區,以Boys聯盟的國中部為例,關西球隊佔了103支,為全數的39.5%,關東球隊僅17.2%。

有趣的是,雖然Senior聯盟、Little聯盟與Boys聯盟沒有直接關係,但這3個組織卻很特殊地同樣加盟「全日本業餘棒球聯盟」(由代表社會人球界的「日本棒球聯盟」與代表大學與高中球界的「日本學生棒球協會」所共同組成),而且並非受到日本學生棒球協會之管轄,而是屬於日本棒球聯盟之管轄。不過,這3個組織雖然同樣加盟全日本業餘棒球聯盟,但直到19948月才進行首次的交流。

除了各組織間關係不密切之外,各組織的規則亦不盡相同,以Boys聯盟國中部為例,包括場地、用具、規則皆與成棒完全相同,雖然因此被稱為「甲子園預備軍」,但也因對選手身體之較大傷害而不斷遭致批評。

也由於各組織行政分立,甚至各自擁有十分強烈的地域性,因此各組織自行舉辦之全國大會,受到的注目都不是很大(因為以青少棒為例,最多可以誕生8個全國冠軍!),Senior聯盟甚至直到1995年才舉辦第一屆全國大會;當然,Senior聯盟過於強烈的關東地區色彩,其「全國大會」事實上也無法真正代表日本全國。

也因為如此,日本媒體對「少年棒球」的報導,實際上是非常非常少的,尤其與高中的春夏甲子園大賽相比,更可謂相形見拙。高中的春夏甲子園大會是全國性電視轉播的盛大祭典,諸如冠軍賽等等精彩賽事更時常擠下所有運動而躍居體育報頭版,甚至地區域賽的賽程表也都會見報,但少年棒球的相關資料卻是非常難以蒐集。個人目前認為較為豐富的少年棒球資訊,僅有「報知高中棒球」雜誌與「月刊龍」中日龍球團雜誌而已,而且運氣好時才會有4頁左右的篇幅介紹青少棒球員,而且報導的角度著重在--「哪些人將是未來的甲子園之星」。其他媒體的資訊就較少,通常是在媒體自行舉辦或協辦少年棒球杯賽時,才會動用自己的媒體稍微報導,譬如報知新聞協辦的「日本少年棒球大會」、「月刊龍」雜誌主辦的「月刊龍杯少年棒球大會」等等。

日本軟式少年棒球之現況

上述9個硬式少年棒球組織,大概共有548支左右的硬式少棒球隊,看起來似乎不少,那我們接著討論日本的軟式少棒現況。

與硬式少年棒球組織分立的現況大不相同地,1946826日,「全日本軟式棒球聯盟」在4萬支球隊的加盟下,於東京御茶之水的岸體育會館宣告成立,這象徵著日本軟式棒球界的大團結,也因此結束了原本軟式棒球組織分立的情況,從此軟式棒球在日本迅速發展,成為擁有驚人運動人口的項目。

以屬於「全日本軟式棒球聯盟」之「東京都軟式棒球聯盟」旗下的「世田谷區軟式棒球聯盟」為例,下轄有377支軟式棒球隊,其中有7支國中球隊、59支國小高年級球隊、16支國小低年級球隊,亦即目前共計有75支軟式少棒球隊。這個數目也許看起來不多,但世田谷區不過是東京都下轄的49個行政區之一而已(扣除東京都所屬離島等等),那聰明的讀者應該可以粗估一下「東京都軟式棒球聯盟」下轄之軟式少棒球隊數目;而由東京都人口與全日本人口之比較,應該又可以粗估「全日本軟式棒球聯盟」下轄之少棒球隊數目。最後得出之軟式少棒隊數目與548支左右的硬式少棒球隊相比,應該就可以知道日本少棒的現況。

雖然日本亦將軟式棒球視為棒球的大家族的一份子,但普遍仍認為軟式棒球的娛樂性、教育性大於競技性,因此雖然有少數出身軟式棒球的職棒球員,如大野豐等,但絕大多數軟式棒球比賽都不會受到媒體的注目。不過多數的職棒選手,包括松阪大輔在內,都是由軟式棒球啟蒙的,而且軟式棒球更容易深入社會的每個階層,也因此日本將軟式棒球視為棒球文化普及的關鍵因素。

因此,「規則與教練—棒球」之著者稻垣武先生,在該書序言中即表示「硬式棒球並非人人都可以參與的運動,多數人都是以球迷身份有時看看有時聽聽而已;但軟式棒球與硬式棒球相比,較不具危險性,而且不論男女老幼都能參與」,「因此不能忽略軟式棒球對我國棒球普及與發展之貢獻」。

日本少年棒球運動的作息與費用

由於日本的少年棒球並非學校球隊形式,而是社區球隊形式,因此在訓練作息上與台灣多數的少棒球隊不大相同。

以位於日本東京都,屬於「Senior聯盟」旗下之「關東聯盟」之「東東京分部」之「城南區」7支球隊之一的「目黑西Little Senior聯盟」(這其實是一支球隊的名稱,不過它也擁有一支少棒球隊;而松阪大輔當年所屬的「江戶川南Little Senior」則下轄於「東東京分部」之「城東區」)的訓練作息為例,第一與第三個星期六下午3時至6時,第二與第四個星期六與每週日,以及國定假日早上8時至下午6時,在目黑西專用球場與多摩川巨人球場等等展開練習,練習比賽則排在每週日與國定假日。此外,每週三晚間則在神宮的室內練習場進行自我訓練。

每年8月中旬,目黑西Little Senior會利用星期五至星期一的時間,前往千葉縣千倉町進行143夜的夏季集訓;12月底,則會進行132夜的冬季集訓。根據目黑西Little Senior聯盟表示,由於夏季集訓正值國中生發育的過渡期,為技術與體力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因此在這段時間以讓選手學習到正確的基本理論與技術,並鍛鍊基礎的體力為目標。

同時因為當時國三學生已經離隊,因此夏季集訓也是由國二與國一學生組成新生代球隊的重要時期,除了鍛鍊技術與體力外,也藉此讓國一學生及早適應硬式棒球。而對學生來自不同學校的日本少年棒球隊而言,利用難得的4天外宿集訓機會,在選手共同生活、共同練習的情況下,也藉此培養球員的感情與對球隊的向心力。畢竟目黑西Little Senior現今正選25名選手中,就分別來自富士中、上原中、神明中、塚越中、日大日吉中、砧中、南加瀨中、松溪中、目黑九中、砧南中、桐蔭學園中、鳥山中、池尻中、東深澤中、目黑三中、國士館中、駒澤中、北澤中、王子中與東調布等等20所學校;當然,若加上候補選手,所分佈的學校更多更廣。

順便附上目黑西Little Senior夏季集訓第2與第3天之練習時間表(第1天與第4天分別有移動的行程):

時間

內容

6:30 起床、散步
7:30 早餐
8:30 整理球場、跑步、體操、
傳接球、外野守備練習、
守備聯繫動作
12:00 午餐
13:00 打擊練習
15:30 練習比賽
17:00 跑壘、打擊、
打擊特別訓練
18:00 返回宿舍、洗澡
19:00 晚餐
20:00 監督訓示
21:00 練習錄影帶解說
22:00 自由時間、就寢

另外,關於費用問題,以屬於「Senior聯盟」之「關東聯盟」之「南關東分部」之「南區」的「橫濱泉Senior」球隊為例,是這樣的:

入會費5000日幣、保險費2000日幣、聯盟登錄費用2000日幣,每月會費3000日幣、每月家長會費2000日幣、每月遠征費用500日幣(各球隊收費標準不一,但通常不至於相差太多);等於剛加入時需要繳交9000日幣,每月再繳交5500日幣,雖然包括球鞋、手套、球衣等亦需自行負擔(球棒則由球隊提供),但對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就幾乎達到25萬日幣的日本而言,這樣的費用確實算是低廉的,所以不會有多少日本家庭嫌子弟參與少年棒球的花費過高,日本的棒球也因此能夠廣泛地推行與發展。

硬式與軟式,那個才是正統的棒球?

台灣要推行軟式棒球,第一個遭遇的問題,就是「軟式棒球是正統的棒球嗎」?

雖然所謂的「棒球、Baseball」,有其統一的標準規則,但也不能因此而斷言硬式棒球才是真正正統的棒球運動。所謂的硬式棒球規則,也是經過各個時代的修訂,才呈現現今的面貌,亦即現今的棒球規則與棒球草創期相比,相差何止以道里計。甚至即使是今日,也不斷有細微的修訂,連鋁棒都可以突然改成木棒。而且就算是硬式棒球,各個層級的場地與用具規格亦不相同,也可能有其他特殊規則限制,因此僅以形式或用具的差異而斷定何者為正統,何者為非主流,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相反的,我認為只要能讓人感受到棒球的樂趣,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棒球規則嚴格限定場地、人數、用具…等等,但多數人根本沒有機會湊到合格的人數,然後以合格的球具在合格的場地上體驗棒球的樂趣。然而透過各種方式的轉化,8個人也可以組兩隊比賽、沒有場地可以找個空地、沒有球衣也可以穿內衣、沒有壘包可以用大樹、沒有球棒可以用棍子、沒有手套可以用報紙DIY,沒有標準的棒球呢?只要是圓形的小球,甚至連網球也都可以!很克難嗎?是的,但這就是我小時體驗棒球樂趣的方式。

甚至國中時還曾經玩過足壘球,以腳踢足球的方式來代替打擊,最大的好處是,連女生都可以參與。當然,女性同胞以棒球員身份出國爭取榮譽的機會不大,但如果女性同胞不能體驗棒球的樂趣,那台灣的棒球就先少了一半的支持人口。

既然棒球在不得以的情況下都能轉化成網球、甚至足球而讓人體驗棒球的魅力與樂趣,所以我不認為制度更為相似的「硬式」與「軟式」之間會有激烈的正統之爭。但以安全性而言,我相信沒有人能否認軟式棒球對少棒選手的安全較有保障,也因此如前所述,個人雖沒有「少棒必須全面改打軟式」的堅持,不過在小學生的安全考量下,個人贊成在少棒階段大力推行軟式棒球。

推行軟式棒球能革除少棒的競技意識嗎?

要大力推行軟式棒球的另一個困難,在於台灣包括少棒在內的所有棒球運動,幾乎都有很濃厚的民族情結,並由此產生強烈的競技意識。

光復之後的台灣棒球,由民族主義而重生,儘管有不得已的歷史背景,但台灣政府、球迷、球員家長、媒體一直習慣於以民族主義的觀點來看棒球運動,終於使得台灣棒球呈現畸形發展,而更畸形的現象在於--大家都對這樣的現象習以為常。

當少棒、青少棒成為競技運動後,小學生苦練球技卻荒廢學業的現象在台灣因此屢見不鮮,更可笑的是,在「國家榮譽」的大旗下,高呼「五育並重」的教育當局過去居然也成為推波助瀾的一份子;為了爭取國家的榮譽,小小球員不顧自己的傷勢,奮力投出每一球,所以台灣棒球史上有特別多「傳說中的少年英雄」;多數運動員並非不聰明只是沒機會學習,然而卻因知識素養不足,不但降低日後謀生與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因本身具有之高知名度,而在頻頻發生的刑事與民事案件後,造成社會更大的負面影響;許多家長看到了為數不少的運動員晚景淒涼之慘狀,更是不贊成子弟參與運動,因此台灣運動人口不普及,人才自然不夠多,儘管少棒可以用苦練的方式打垮外國的社區球隊,但等到成棒就換台灣被別人打垮。而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始終閉門造車的台灣棒球,也因此在發展上受到極大的限制。

大成體育報說的沒有錯,教育部若要消除少棒的競技觀念,光是換一個球是沒有用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棒球的競技意識,並非來自於國內,而是來自於國外。換句話說,日本棒球的競技意識來源,高中球界是甲子園、大學球界是聯盟賽、社會人球界是都市對抗賽與錦標賽,可以說全部都來自於國內。所以1999年夏季甲子園與IBA世界青棒賽撞期,日本高中球界便以甲子園為重;1998年都市對抗賽與世界杯棒球賽撞期,日本社會人球界的明智選擇是--都市對抗賽。

然而台灣大不相同,國內比賽之所以競爭激烈,往往也在於爭取出國比賽的機會,因為只要在國外狂電外國人,將棒球視為「激發民族意識工具」的台灣便會將之捧為民族救星,名利雙收指日可待。因此少棒在推行硬式棒球之時,不可避免會因為要進軍國人非常重視的威廉波特少棒聯盟、小馬聯盟之世界大賽,而因此承受極大的勝負壓力,「教學的正常化」因此在民族主義大旗下第一個犧牲,「選手的健康」也就順便犧牲了。

當然,軟式少棒也會有世界大賽,但國人目前對軟式棒球的世界大賽尚未建立濃厚的民族情結,因此軟式少棒在初期的競技性絕對會比硬式少棒來得少很多。但軟式少棒在未來是否會取代硬式少棒,成為另一個「喚醒國魂的民族主義工具」,就需要政府、人民與媒體的努力,而其中扮演最關鍵角色的,就是媒體。

也因為日本少年棒球組織本身的特性使然,日本媒體對少年棒球不會做大篇幅的報導,最後使得日本的少年棒球運動不容易承受勝負的壓力,要排除競技色彩是非常容易的。然而台灣媒體向來習於對三級棒球的國際大賽做大篇幅報導,甚至少棒亦不例外,而且報導的角度絕對不是「快樂的打球態度」或「彬彬有禮的棒球禮儀」,而僅是「勝」與「敗」而已。所以,少棒不僅無法擺脫競技色彩,甚至在媒體的造勢下,競技色彩反而越來越濃厚,球員明星化也因此無法避免。

所以若媒體也承認少棒有「冠軍走向」的錯誤觀念,是否應該盡到社會公器的責任來教育廣大的民眾?還是一方面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以「不可能改善」為由,來抨擊有心改善現況的改革者?

滿場的觀眾看著鄭嘉明出戰古巴隊,心中想著的,究竟是「棒球的樂趣」,還是僅是「擊敗古巴,為國爭光」?如果是後者,那滿場的球迷,甚至熱烈關注的全國人民,給鄭嘉明的究竟是鼓勵還是壓力?而台灣媒體,是在感嘆國內的棒球環境之餘,繼續討好球迷、吹捧小球員,還是曾經力圖教育球迷?

所以我頗為認同大成體育報的看法,僅僅換個球可能無法改變少棒的競技觀念,因為大力推行軟式少棒雖可在初期降低少棒的競技性,但日後會否淪為另一個競技運動,關鍵則在於媒體的態度,尤其是台灣篇幅最大的兩大體育報—民生報與大成體育報。但就為了「也許有可能」,而認定所有的改變都不可能有所成效,豈不令人有「因噎廢食」之感?

台灣的少棒應何去何從?

雖然日本的少棒以軟式棒球為主,同時整個少年棒球都是以社區棒球為中心,但台灣並不一定需要蕭規曹隨。相反地,尋求真正適合台灣環境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並無意鼓吹全盤日化或美國化,但我相信藉由介紹與參考國外的棒球體制,台灣可以檢視自己不足之處,並由此修正本身的棒球體制,而這便是我撰寫此文的最大目的(2)。所以,當教育界、體育界與媒體因而有所啟發、有所討論時,不管結果如何,我都認為是個好的開始。

但有好的開始,不代表會有好的結果,尤其在許多國人的觀念尚未改變之時,儘管大家都認為台灣的基層棒球問題多多,但要改變現狀、推動改革仍勢必遭遇強大的反彈,甚至抨擊。說句實話,雖然僅以安全為由,少棒階段大力推行軟式棒球便無疑是非常合理的政策,但我仍認為有心推動軟式棒球發展的人士都是白癡。即使一切順利,其成果可能也要數年後才會稍微呈現,屆時這票人士能否有機會享受成果尚是未知數(也有可能已經調職…);若是失敗,他們肯定會輕易地被扣上「台灣棒球罪人」的罪名。如果他們不是軟式棒球球具的生產廠商代表,何必抱著「捨我其誰」的烈士情操去推動少棒運動的改革?反正他們也絕對不會是少棒選手,既不會被硬式棒球K的鼻青臉腫,也不會被迫放棄學業,那又何必淌這樣的渾水?

但話又說回來,若沒有這群白癡的挺身而出,台灣三級棒球的改革不會有明天。為了希望20年後的台灣政府與球迷不需要再問「台灣的棒球到底怎麼了?」,我不會吝惜給這群值得敬佩的白癡掌聲鼓勵,即使少棒推行軟式棒球的政策最後無法實現,但我相信台灣棒球的改革已經踏出了第一步。

1

個人在就讀高中與大學時,學校全部禁止在操場上打棒球。對校方而言,棒球必定是硬式棒球,在欠缺安全防護設備的環境下,校方因為硬式棒球的傷害性而下令禁止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而個人大學的同班同學,參加棒球系隊練球時,硬式棒球直接擊中眼鏡,眼鏡的碎片因此全數插在眼睛四周,所幸眼球並無大礙,視力也幸運地未受影響。

若高中與大學校方都擔心硬式棒球對球員與路人造成的傷害,多數小學在欠缺合格場地的情況下,似乎更應該擔心小學生的安全;而以一個大學生的體格與反應,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似乎我們更應該擔心硬式棒球對小學生的可能傷害。

2

有媒體提及「(教育部僅以日本為參考對象,)為什麼不拿美國、古巴來比較」,事實上,教育部當然並不清楚美國與古巴的基層棒球體制,因此個人在此呼籲該媒體能為教育部與球迷介紹美國與古巴的基層棒球體制,以提供教育部制訂棒球政策之參考。